又一切行者,行住坐臥,三業所修,無問晝夜時節,常作此解,
常作此想,故名迴向發願心。
又言迴向者,生彼國已還起大悲,回入生死教化眾生,
亦名迴向也。
又言等者,重釋迴向,斯乃還相迴向意也。
三心既具,無行不成,願行既成,若不生者,無有是處也。
又此三心亦通攝定善之義。應知。(已上)
三心已下是總結文,此有二意。
一云:三心廣亘萬善諸行義也,依之言之,若具三心,諸行皆成。
《選擇集》(卷上)云總而言之通諸行法,即其意也。
一云:今此三心是約念佛,一往雖有通諸行邊,據實論之,
自力諸行作業難成,輒不可云願行既成。
又得往生偏是他力念佛之利益也,若約諸行,即不可云若不生者,
故今所言具三心者,即成正業必得往益之宗旨也。
同(《選擇集》卷上意)次句云別而言之在念佛行, 是其義也。
問:二義之中以何為正?
答:依當流意,後義為本。
又此等者,若依廣通諸行義者,顯不限散,亦通定善。
凡於三心有其二意,初義是約定散諸機自力各別發心之義,
後義是約如來利他 他力成就佛願利益。三心大綱只示一端。
又(《般舟讚》)云:敬白一切往生知識等,大須慚愧,
釋迦如來實是慈悲父母,種種方便發起我等無上信心。(已上)
次所引文。敬白等者,《般舟讚》序最初文也。
所言三心,此非凡夫發起之心,偏在如來利他善巧。又依釋尊種種方便,
發起我等無上信心,是則東岸西岸發遣招喚義也,為顯此義,今引此文。
《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卷第十一云:《集諸經禮懺儀》(上下),
大唐西崇福寺沙門智昇撰也。准貞元十五年十月二十三日,
勘編入云云。《懺儀》上卷智昇依諸經造《懺儀》中:
依《觀經》引善導《禮懺》日中時禮,
下卷者比丘善導集記云云。依彼《懺儀》鈔要文云:
二者深心,即是真實信心,信知『自身是具足煩惱凡夫,
善根薄少,流轉三界,不出火宅。』今信知『彌陀本弘誓願,
及稱名號,下至十聲一聲等,定得往生。』乃至一念無有疑心,
故名深心。(乃至)
其有得聞彼,彌陀佛名號,歡喜至一心,皆當得生彼。(抄出)
次所引文。問:上第二卷已引今文,何重出耶?
答:雖為同文,所 用既異,是故重引。所以前卷就行引之,
及稱名號下至十聲一聲等也。 當卷之中就信引之,或云即是真實信心,
或云信知彌陀本弘誓願,或云乃至一念無有疑心等也。
凡如此鈔或經釋文成譬喻等,就其所用重所引用,非無其例,
如彼《要集》住水寶珠之譬,雖有廣略,再以出之。
又觀察門總相雜略兩觀,同舉光明徧照十方世界,
念佛眾生攝取不捨之文,私釋同載七百五俱胝六百萬光明,
之計校等是也。
其有得聞等者,《大經》流通文意。
歡喜至一念者,是顯信心貌也,是故此次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