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所以小時侯是佛教家庭,一開始的印象很深。 

那麼,為什麼又成為了「叛徒」呢?

 

慢慢的,由於知識增加了一些,於是我就覺得不是僅僅參加參加道場、拜拜佛、念念佛就可以了。 

於是就想看看這些佛教徒到底是什麼樣的思想和行動。

 

結果發現許多有名的法師、大居士,他們的名利心還是不淡。

 

在人我是非上還是有很多分別,還是有時嗔恨,有時貪。

 

貪、嗔、癡心都不淡,總還有一些計較分別。

 

佛教圈內還是有勾心鬥角的現象出現。

 

由於看到有名的在家、出家人的這許多情況,於是便產生了一個錯誤結論。

 

我以為:「這些人修行幾十年,看來修行是不管事的,要真管事怎麼還是這樣呢?」

 

正好當時看過蔡元培先生的一篇題為《以美育代宗教》的文章。

 

所以就更以為這些人這麼拜、這麼念,實際上根本沒起作用。

 

直到我上大學三年級考試完了的之後,書也不想再看,也不願出去玩。

 

於是把母親的佛書拿了兩本來看,一本是《靈魂論》,另一本就是帶註解的《金剛經》。

 

這本《金剛經》看過後,不知有多少次地,一次又一次地,從身而心,從頂到踵,如同甘露灌頂一樣,一陣一陣的清涼,一陣一陣的清涼……一切世間的事情都不能比的。

 

我這才一下子明白了《金剛經》的道理,恍然而大悟:不是佛法不靈啊!

 

是這些修行人辜負了佛法!

 

通過重新認識佛法,也就從中看到了一部《金剛經》的宗旨: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到這時我才思想轉變了,也不再是「叛徒」了!

 

同時,自己也有一個體會:這「無住生心」可不是一般主觀願望所能達到的。

 

如果想要「無住生心」,一旦「生心」了,你也就「有住」了,也就不是「無住」;一旦「無住」你就不能「生心」……

 

那時,第一遍看《金剛經》的時候,我剛二十歲,當時還有一個體會:

 

看來這念佛法門很巧妙呀!

 

你念佛的時候就容易達到「無住生心」。

 

所以,就我個人而言,也就是從《金剛經》才到了《阿彌陀經》,也就是到了淨土念佛法門。

 

也就是從《金剛經》才體會到了淨土法門的道理。

 

這個道理的體會是第一次的開蒙,是開蒙的第一課。

 

那麼,經過這麼多年的學習,就深化得多了。 

下面我要談的就是深化後的一些體會、感想。

 

這是第三個因緣。

 

通過對許多大德的論著、遺教的學習,多少年後回顧起來,當年我思想上的這一轉還是正確的!

 

當然,當年的體會、感想還畢竟很幼稚、很膚淺。

 

其實,基本上說,一部佛法的道理也就是如此一回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
    jaminpan

    佛學漫談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