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經文中一心不亂的說法,使很多的行人變成走向定善之徒,很示可惜。
我們比照唐譯的阿彌陀經經文,可以有所分別,經文說:
『若有淨信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聞如是無量壽佛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名號、
極樂世界功德莊嚴,聞已思惟,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
或七,繫念不亂。是善男子或善女人臨命終時,無量壽佛與其無量聲聞弟子、
菩薩眾俱前後圍繞,來住其前,慈悲加祐,令心不亂;既捨命已,隨佛眾會,
生無量壽極樂世界清淨佛土。』
是思惟阿彌陀佛的不可思議功德名號,極樂世界功德莊嚴,繫念不亂。
臨命終時,阿彌陀佛慈悲加祐,令心不亂,這樣就和襄陽出土的石碑阿彌陀經本,
經中少掉的一段經文符合,經上所落掉的經文,說:
『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一心不亂,專稱名號,以稱名故,諸罪消滅,
即是多功德、多善根、多福德因緣。』
這裡說的一心不亂,是專稱名號,是一心不二心的一心,不是定力上的一心。
化身土稱此等往生為,至心迴向願,不定聚之機,難思往生。
念佛往生,是念佛願成就我往生之淨土,生欣慕心,願欲往生,即得往生。
是如唐譯阿彌陀經所說,如實聞信無量壽佛稱就此不可思議功德名號,及國土功德。
聞已思惟,我往生之處已成就,不可思議功德名號是攝受我往生之功用。
繫念不亂者,是一心想我往生之處已成,心嚮往之,此合弘願意。
然若念佛人,持此多功德、多善根、多福德因緣之名號,執為自己者,為疑佛智。
此等眾生,因疑佛智故,生彼邊地,五百歲不能見佛聞法,無量壽經言:
『佛告慈氏:若有眾生以疑惑心修諸功德,願生彼國,不了佛智、不思議智、
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於此諸智疑惑不信;然猶信罪福,
修習善本,願生其國。此諸眾生生彼宮殿,壽五百歲,常不見佛、不聞經法、
不見菩薩聲聞聖眾,是故於彼國土謂之胎生。』
為免眾生,雖生彼國,入於胎宮,五百歲不能見佛聞法,故導之,說:
『舍利弗!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
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
是故舍利弗!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發願即往生住不退轉,此乃第十八願成就文之精神,故勸發願往生,發願即蒙攝取不捨。
蒙攝取不捨,今生即是娑婆的最後身,此身報盡,將入極樂,見佛聞法悟無生。
第十八願的成就文說: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
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第十八願度生的弘願成就,要有第十七願的諸佛咨嗟、諸佛稱讚願,才能流布。
《無量壽經》佛也說願成就,就在十八願成就文前面,說:
『十方恒沙諸佛如來皆共讚歎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
在《佛說阿彌陀經》上也詳細的述說各方佛讚,羅什本說六方,玄奘本說十方:
『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
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鳩摩羅什所翻譯的佛經,被稱為簡易精確,所以他的譯本減為六方,應是十方。
當初就有人問,為什麼要精簡如此,羅什譯師回答說,因為秦人(chine)好簡故。
當初在現在中國這片土地的人,外國人稱之為支那,或稱為秦,印度人自稱中國。
對於印度人自稱中國,當初的漢人很有意見,也曾經為此而大興問罪。
當時天竺來的譯師是這麼回答的,而且從此之後,就沒有人再提異議了。說:
為什麼稱為中國,是中土之國之意,太陽能夠直射的地方才是中央,
其不能為太陽直射的地方就應稱為邊地,要如何能看出來,在夏至日為準。
印度的土地到夏至都可以直射到,故是中央,漢地不能,故不能稱為中國。
《阿彌陀經》廢《觀經》的諸行往生,專稱名號,即蒙佛攝取不捨往生。
但唯恐眾生生自己的功德想,而生疑惑佛智,故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說: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又說,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
佛名號是萬德所成,但是不是眾生所成就的,應聞信持名感恩即得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