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按此者,猶以專修為勝。其故者:本來是濁世之凡夫,觸事多障也。
阿彌陀佛鑑此,教易行之道。
(淨土法門、易行道,此為阿彌陀佛為悲愍眾生,知道眾生無力行聖道之法,
知道眾生為三毒所困,為諸惡緣所擾,根本無力出三界,而成就此法度眾生。)
終日遊戲者,增散亂之人也;終夜睡眠者,增睡眠之人也。
此皆煩惱之所為也,難斷難伏。
(人皆為煩惱執著而無法成就佛道,這是釋尊成道時所說的話,
也所以有淨土法門、易行道,要阿彌陀佛的願行來行度化。)
若止遊戲者,則應念佛;若醒睡眠者,應思本願,不違專修之行。
念一萬遍,此後持念他經他佛;所聞雖巧,然念佛者,誰限定一萬遍?
若精進之機,終日稱名:執念珠者,則應稱彌陀名號;
向本尊者,則應仰彌陀形像。應直待彌陀之來迎,何故待八菩薩之示路?
應專憑本願之引導,不煩借一乘之功能。行者根性,有上中下:
上根者,終夜終日稱念彌陀,何暇念餘佛乎!應深思之,不可輕率懷疑也。
(當念佛,當思本願名號之所以成就,為度眾生故,這是知恩圖報之行,不可不少。
所以一為有志於淨土之業,思他力之行者,應當常念佛恩,即常念 南無阿彌陀佛。
行住坐臥,都應以佛恩之沐浴為念,祖師說:何如,在念佛中工作。
念佛行是一種自自然然的行,因為沐浴在佛恩裡的一種自然表現,知恩圖報故。
沒有刻意,沒有積功累德之心思,因思往生之業以為佛所成就,我當往生而喜悅。
念佛名號是因為感佛恩,不是用來積功累德,或是用來求定生慧之用。
故若在一聲佛名號中,可以安心而活在佛的恩海裡,那何須第二聲佛號,增添煩惱。
若是一萬聲佛名號,其心仍然無法安心,無法感受佛願力之恩澤,則須檢討用心之處。
阿彌陀佛的願力,誓願度一切眾生,並誓言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這是佛之願力。
為讓諸有眾生,明白極樂淨土已成就,眾生皆得依願往生,故誓不生者不成佛者,
法藏菩薩依願故,成就佛道,是為讓眾生生信心故,為讓眾生皆往生故成佛。
若有眾生,聞其名號,應生信心,當知我往生之所以成就,因為法藏菩薩已成佛故。
這是用心處,是要安心決定,不是設定一萬聲佛號,如果一萬,那二萬、三萬如何。
禪宗有一位祖師,他也弘揚念佛,他一天要念十萬,好壞自己評斷。
先師黃老居士,修行很精進,每天五萬,是定課,有時候接待來問法的人,耽誤時間。
功課還是要修完,一次來了一位他認為很有資質的人,他用很多時間給他。
結果客人一走,他開始修法,完成定課、五萬遍,時間一長,睡眠不足,精神不好。
半夜起來,因為精神恍惚,腳步不穩,被椅子絆倒,跌斷了骨頭,爬不起來。
送醫院,為了轉院,怕他痛,打了一針,就此一命嗚呼,結束了他的壽命。
夏蓮居老居士有一句修行的話,叫「勤做課,寬做程。」課程,課是定課,程是時間。
課是一定要的,就像吃飯、呼吸空氣,每天都要吃飯,空氣是時時要呼吸的。
養成習慣,每天早晚向阿彌陀佛請安問好,這就是課,要每天都做。
今天我時間比較多,或是我好想佛,我好想念佛,這時間、程可以拉長,不要限定。
這還是聖道門的做法,淨土法門行者,最好是能時時念佛,與佛同在,是正途。
假若不能,要培養和佛在一起的心,應該要有定課,天天保持和佛孺慕的心情。
現在的人,工作繁忙,生活壓力大,如果一定要規定,每天一萬聲佛號,有時不能。
這樣要接引初機,可能會讓他們卻步,大可不必如此硬性規定,有心人他自己會加。
讓念佛行人,蒙受佛的救度之心情,者才是重點,如果信心成就,叫他不能念佛都不可。
故不用太過要求念多少佛,在於信心,信心成就者,叫他念餘佛不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