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善導和尚的這個偈子,親鸞聖人在他所作的《唯信鈔文意》是這麼解釋的:
「極樂無為涅槃界」:「極樂」,指安樂淨土,在此淨土常樂無雜苦,
故又稱作「安養國」,這是曇鸞和尚所讚嘆而稱的,其言「奉讚亦曰安養」。《淨土論》又稱此淨土為「蓮華藏世界」、為「無為」。
「涅槃界」,指翻無明惑、證無上覺之境,
「界」,指「處」,意謂證悟之境界。
「涅槃」,有無量名,無法細講,以下只列出一小部分:涅槃,又稱作「滅度」、
「無為」、「安樂」、「常樂」、「實相」、「法身」、「法性」、「真如」、
「一如」、「佛性」。
(涅槃又稱為滅度,是佛法中成佛的境界,證得常、樂、我、淨,眾生是非常樂我淨。
但生是以虛幻的意識心所感受的,其時是無常樂我淨,人生無常、無樂、非我、不淨。
涅槃有三德:法身德、般若德及解脫德,法身成就般若,般若智慧成就解脫德。
也可以說,般若智慧成就法身,法身顯現解脫,此三德說是三實是一,三一不分。
猶如摩希所羅天之三眼,說是三,然而是眼睛,如∴字三點,是三點但是是一字。
涅槃三德亦復如是,顯為三德,實是佛德智慧所顯現。)
佛性,即是如來,此如來遍微塵世界,入一切群生海之心中,
因此說「草木國土,悉皆成佛。」
一切眾生就是以這個心,來歸命方便法身之誓願,所以說,
這個信心亦即是佛性。佛性,即是法性;法性,即是法身。因此,
佛的法身有兩種:
(一)法性法身
(二)方便法身
法性法身,無色無形,心無法思議,口無法論及。
(所謂法身無相而無所不相,法身無相就是所說的法性法身,而無所不相,
就是方便法身,此乃因為酬願故,現總總身,度化眾生故。)
從此一如的法性法身顯現出來的,就叫做方便法身。
如來就是以方便法身,宣說了法藏比丘和其不可思議的四十八大願。
在這裡大願中,有「光明無量願」(第12願)和「壽命無量願」(第13願),
由這兩願所顯現出來的形,世親菩薩稱之為「盡十方無礙光如來」。
此如來完成了誓願,這些誓願是其成佛的業因,業因酬報,
所以稱作「報身如來」。這尊佛就是阿彌陀如來。
「報」,指成佛的業因已經完成(酬報)。
從此報身,現出應身、化身等無量無數身,又其無礙智慧光,
遍照無數微塵世界,因為以這樣的光顯現,所以又稱作「盡十方無礙光佛」。
此光明相,無色無形,同於法性法身,能破無明闇,不為罪業所障,
因此而稱作「無礙光」。「無礙」,指不為凡夫的煩惱惡業所障礙。
故應知,阿彌陀佛是光,此光乃是智慧之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