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此段自督之文,我們可以看出來,此三願轉入並非是聖人自己所獨創的。
又化土卷設問說:《大本》三心與《觀經》三心,一異云何?
《無量壽經》的十八願說,至心信樂願生,此是大本經的三心。
《觀經》上品上生說,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
答曰:依釋家之意,按《無量壽佛觀經》者,有顯、彰隱密義。
言「顯」者,即顯定散諸善,開三輩、三心。
然二善、三福非報土真因,諸機三心自利各別,而非利他一心,如來異方便,
忻慕淨土善根,是此經之意,即是「顯」義也。
為何說自利各別,因為機各別發心,各自發三心,因機別故,心亦各有別。
因此知定散二善與三福並非往生報土之真因,非是如來所發之利他的一心故。
唯有阿彌陀佛所發的一心,此是往生報土的真因,然為接引執心重之機故。
如來以此異方便,讓機方、欲接引者,能生欣慕淨土的善根,此是觀經之「顯」義。
又《觀經》之隱義者,化土卷接著說:
言「彰」者,彰如來弘願,演暢利他通入一心。
緣達多、闍是惡逆,彰釋迦微笑素懷,因韋提別選正意,開闡彌陀大悲本願。
斯乃此經隱彰義也。
一部《觀經》顯說是定散十六觀,然佛意在要眾生念佛,《觀經四帖疏》說:
『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化身土依《觀經》經文,列出有十三處文,隱彰彌陀本願,說:
一者,言「叫我觀於清淨業處」,言「清淨業處」者,則是本願成就報土。
二者,言「教我思惟」者,即方便也。
三者,言「教我正受」者,即金剛真心也。
四者,言「諦觀彼國淨業成」者,應觀知本願成就盡十方無礙光如來也。
五者,言「廣說眾譬」者,則十三觀是也。
六者,言「汝是凡夫心想贏劣」者,則是彰為惡人往生機也。
七者,言「諸佛如來有異方便」者,則是定散諸善顯為方便之教也。
八者,言「以佛力故見彼國土」者,斯乃顯他力之意也。
九者,言「若佛滅後諸眾生等」者,即是未來眾生顯為往生正機也。
十者,言「若有合者名為粗想」者,是顯定觀難成也。
十一者,言「於現身中得念佛三昧」者,即是顯定觀成就之益,
以獲念佛三昧為觀益,即以觀門為方便之教也。
十二、十三者,言「發三種心即便往生」,又言「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者,
依此等文,就三輩有三種心,復有二種往生。
非但最後佛對阿難尊者的付囑,是導眾生離定散諸行,專稱名號,此十三文亦如是。
思惟之定善觀,乃是方便之說,唯教眾生入阿彌陀佛所成就的金剛真心。
故應韋提夫人請,廣說眾譬,說十三定觀,並無請自說三福九品,以善巧引導。
此善巧之引導,不應執而不廢,以免自誤,宗主聖人於《高僧和讚》讚說:
『五濁惡世的我們,唯有依金剛信心,才能夠永離生死,必至自然之淨土。』
(高僧和讚.76)
處此五濁惡世,不可能依自力得生,故無力行觀,唯依金剛信心,又讚曰:
『金剛堅固的信心,一旦獲得,阿彌陀佛的心光便攝護了我們,
讓我們因而永離生死。』(高僧和讚.77)
依定觀而行,經言「若有合者名為粗想」,與觀合不是定觀成就,是為粗想。
只是粗想,不止於定無助,更別說依此觀行,想出三界,往生極樂。
要往生極樂,唯一是靠佛的願力,縱使你是自力觀成,也是要佛願力來救度。
依此之證,有智者當應有所取捨,不應在執於觀行,更別說三福九品之散善。
應依信樂,即蒙阿彌陀佛之攝取不捨,捨此報生,極樂淨土成佛有望。
金剛信心,一旦獲得,此生將是此娑婆穢土的最後生,因為以經蒙佛攝取不捨。
此是往生之本,是佛的本願,有智者部應捨本而逐末,失此善本、德本,為一大害。
寧願此身是一文不識的愚鈍之身,而蒙佛救度,攝取不捨,往生即是成佛。
也不要是一個善於雄辯之徒,光有滿腹之學問,不願佛之救度,流浪輪迴。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