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本經的心中心。
蕅益大師說:「金剛般若大旨,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語,足以蔽之。」
也就是說,這一句話可以包括本經的全部金剛般若的玄義。
大師又說:生心無住非二,「唯無住故生心」。
經云:「應生無所住心。」「應如是生清淨心。」
故知所生的心,即是清淨無住的心。
本文開頭便引世尊成道時所說:「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
這就直指眾生的本心與十方如來的妙明真心無二無別。
既然是這樣,那為什麼眾生又在昏昧顛倒之中,那就是世尊當時緊接著說的「唯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只因眾生執人(人我執)、執法(法我執)著一切相。
妄念相續從無間斷,所以雖有真心,但不能顯現。也就是不能證得。
所以金剛般若首勸大家離相無住,若能生無所住心,便離一切垢染纏縛,便是清淨心,即是妙明真心。
《心賦注》曰:「無住心體,靈知不昧。」
又「心常寂是自性體,心常知是自性用。」
「故云寂知,亦云寂照,亦云無相之知,亦云無知之知。」
「不知之知,乃曰一切知。」
「一切知者,此心即是一耳。」
百丈禪師說:「靈光獨耀,迥脫根塵。」
(也即是說,頓然脫出六根六塵,純真不二的心光,炳然現前。)
臨濟禪師所說的「歷歷孤明」。
(此處的「孤」字、「獨」字,可與一真法界的「一」字同參。)
都是指示所生的心。
蕅益大師又說:「唯生心故無住。」
所生心既是清淨心,無所住心,所以生心自然無住。
一燈之光可頓破千年陳暗。
大師又云:「生心二字,尤為下手工夫。以凡夫不生出世心,故恒住生死。二乘不生上宏下化深心,故恒住涅槃(有餘涅槃)。唯菩薩不住六塵而行六度,故能如所教住,名第一義住,亦名住於佛住。」
又說:「言無住者,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不住二邊,不住中道,故名無住。言生心者,生上求心,生下化心,生折伏心,生攝受心,遍於法界,窮於三際,故名生心。」
上之無住生心,功德殊勝,不可思議。
生心與不住不二,故可終日生心終日無住,終日無住終日生心,此實深契不二的大乘菩薩境界。
不是凡夫與阿羅漢緣覺等所能了知。
後世學人通病,常把本人的體會當作大乘深旨。
而不知無相生心,實非凡夫與別教的地前三賢所能行。
幽溪大師在《般若融心論》中指示很詳盡,現在擇要介紹:
自有生心而不能無住者,事度菩薩是也。
自有無住而不能生心者,藏通二乘(緣覺與阿羅漢)是也。……
自有無住非生心,生心非無住者,別教(天臺宗判唯大乘之教為別教)地前(指登地以前十住十行十向,地前三賢之位)是也。
自有即無住而生心,即生心而無住者,別教地上是也。
可見這不是具縛凡夫所能辦到的。
凡夫舉體在妄想執著之中,曾無一念清淨,怎能生起清淨心。
(唯有靠持名念佛法門暗合道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