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舉一個真實的例子,倓虛老人在香港剛剛圓寂,這件事是他親口對我說的。

有位董子明居士,原是吳佩孚將軍的顧問。

 

吳佩孚下野後,他就到青島湛山寺當教員。

 

湛山寺是倓虛老人創建的,董居士在湛山寺給佛學班的學僧講國文,改文章。

 

除了上課改卷子之外,他就是用功,把門鎖起來閉關自修。

 

他與當時在湛山寺講戒的弘一大師相知,只是這兩個人彼此間才談談話。

一天正在用功的時候,念得很虔誠。

 

動了一念,他想到大殿拜佛。

 

這一念一動之後,人就在大殿中拜佛了。

拜了佛之後,他想我正在用功,我回我的房間用功吧。

 

走回到自己房間,門都關鎖著,進不去。

別人走過來,他就說:「師兄請你給我開開門,我進去。」

 

那人說:「你叫我開門,你怎麼出來的?門都鎖著,你怎麼出來的!」

 

於是這件事就這麼傳出來了,轟動湛山寺。

 

大家聽明白沒有,人是怎麼出來的。

我在北京聽到了,我認為這事很重要,是對我們學佛人一個很好的資料,是一個近代的實證啊。

 

我問夏老師是否知道這件事,夏師說:「確有其事。」

 

這個董居士就是夏師的外甥。

 

後來倓虛法師由東北經過北京到香港去,我當時是廣播電臺台長,我請他在電台播音,我親自招待他。

 

我們談得很愉快。

 

我就問他,我說:長老啊,你在湛山寺,當時有一個人從鎖閉的關房中出來到大殿,你知道不知道這回事?

 

他說:怎麼不知道,當時我就是方丈。

 

倓虛法師自己著作裏寫了這個事情。

 

所以這個事很能破我們的執著。

 

你心中沒有離妄之前,牆壁都是障礙。

 

你心中能有一念離妄,當下虛空粉碎大地平沈,何處是牆壁。

 

所以這一切相皆是虛妄。

 

「若見諸相非相」,不是說沒有這些相,而是看到這些相不分別、不執著。

 

自己不因見相而起心動念,就合於「若見諸相非相」。

 

這四句經文中

 

「凡所有相」是假諦。

 

「皆是虛妄」是空諦。

 

「若見諸相非相」是中諦。

 

無相而相,相而無相。

 

(從無相的理體顯現事相,是無相而相。雖有種種事相,萬象森羅,可是論其實無一物,故說相而無相。)

 

真俗雙融,事理無礙,所以是中道第一義諦。

 

從容中道即是如來。所以說「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這又可以舉一個古代的公案。

 

釋迦牟尼佛因為生下來母親就死了,為報母親的恩,所以成佛之後就上忉利天給母親說法。

 

世尊上天後,大家很想念,就用旃檀木造了佛像。

 

這是世間有佛像的開始。

 

等到佛說法圓滿從忉利天回來,大家都去迎接。

 

中間有一位比丘尼,她想到如按正規,她只能排在比丘隊伍後面。

 

前面的人很多,見佛的時間較晚。

 

於是她就變化成一位轉輪聖王,她就排到前面第一位了。

 

佛從天降下,她頭一個見到佛。

 

可是佛一見就呵斥說:為什麼你越軌跑到大僧前面來了?

 

(大僧是比丘,比丘尼是二僧,不能排到大僧前頭。)

 

她說:我思念如來,想先見如來。

 

佛說:你沒有先看見我,是須菩提先看見我。

 

實際上須菩提沒來,須菩提在山中靜坐,他知道今天佛回來,先動了一念,是不是要去接呢?

 

繼而想到,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佛既沒有來去,又何必接送呢?

 

因此他就安然不動。

 

這個沒有來接的人,佛說是他先看見佛了,排在第一。

 

肉眼親見的比丘尼,倒沒有見到佛。

 

就因為這個比丘尼犯的是色見聲求啊。

 

須菩提了達如來本無來去,所以先見佛。

 

我們如果體會這個道理,很多教義都可以融會。

 

可以突破很多框框和束縛。

 

所以經中說:「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著相就是眾生,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要離四相,首先從我相入手。

 

世間俗人的哲學: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我相十分牢固,這樣的人就不好辦了。

 

所以破四相,首先破我。

 

無我,四相就全瓦解了。

 

所以經中又說:「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可見破四相先從破我起。

 

我們不但不要自私自利,就是我的愛好,我的見解,我的什麼什麼,只要上面有「我」字,「我的」,都是我相。

 

都應首先破除。

 

這就是《金剛經》給我們的極寶貴的啟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
    jaminpan

    佛學漫談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