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乃佛是聖中之極發語成經凡惑之類蒙湌能使聞之獲益
上件七希奇,統一經綱要。自下結七希奇,即是結一經要。斯言指上七希奇。
言佛聖中極者,總簡等覺已還。
言發語成經者,可軌法言名經。如來所說,乃至一言,真實不虛,都無錯繆,
悉成可軌法言,故云發語成經。
凡惑類者,別指諸天,通指韋提及侍女也。
言蒙湌者,湌吞食也。聞法言音,為耳根食,故以聞法名為蒙湌。
言能使聞之獲益者,明佛化益決定不空。今所以故設此結者,如七希奇中言,
聞善惡行齊歸,善行獲益,猶可稍信,逆惡下流,剎那超越成佛之事,奇中又奇,
但恐非常言不入常人耳,是以稱讚經稱讚極難信法。大經中說難中之難無過此難。
今師既當弘化之運,諭末俗惑以為其任,故序分義釋如是句。
舉十雙二十隻,以言如來所說言無錯繆,機行必益。
散善義云,佛是滿足大悲人故,以勸末俗,就人立信。
今至正宗終,重作此結勸,婆心之切,可催感耳。
又能依經起行三障之雲自卷
此釋次名。
經者所謂此經定散文中,唯標專念名號得生之經教也,依是教修念佛,名為依經起行。
三障雲者,輕罪白雲,次罪黃雲,重罪黑雲。
言自者,示他力義。下輩三人,唯能念佛,不別用懺,由佛力故。
三障布雲自然卷除,故云自卷。下輩既爾,一切亦然。
行此三昧者現身得見無量壽佛及二大士
若善男子及善女人但聞佛名二菩薩名除無量劫生死之罪何況憶念
疏科此一節曰比較顯勝。
鎮西所傳,比校但聞顯觀佛勝,以勸受持定善觀佛。(見傳通記)
西山所傳,比校觀佛顯念佛勝,勸持稱念。(見西山家諸記)
各有其理,就中鎮家所解順文。
何者,經名既標觀佛念佛二宗,受持方,亦應通二宗。
今此一節,勸持觀佛,(是釋迦叫隨他意門)若念佛者下,勸受持念佛。(是彌陀教隨自意門)
佛告阿難汝好已下,別付屬念佛流通於遐代。
由是論之,今此一節,比校但聞,勸持觀佛。
此三昧者,定善觀佛,能修其觀人,名為行者也。
現身等者如文可見。
若善男子善女人者,舉上能行者,非只但聞人。
言但聞佛名二菩薩名者,但耳聞名,心不如實受持稱念,故名但聞。
雖是但聞而益不虛,故云除無量劫生死罪,如觀音觀,說但聞其名獲無量福何況諦觀。
問:但聞名不稱念者,何能得除多劫罪耶。
答:尊號德不可思議,豈以凡識議其由耶。菩薩念佛三昧經十曰,
但能耳聞此念佛三昧經名,尚獲無量無邊福,何況具足得聞是三昧,能即讀誦受持廣釋。
但聞獲福既爾,其滅罪可準知,何況憶念者。此顯觀佛勝,勸其當機,受持奉行。
觀想佛身恒不妄失,故云憶念。如地觀說唯除睡時恒憶此事。普觀中說,
出定之時憶持不失,即此義也。(已上觀佛)
若約一經宗趣極處,稱名念佛名為憶念。十住論中,勸稱念曰常應憶念。
佛觀疏曰眾生憶念佛者,佛亦憶念眾生。
稱名念佛者,彌陀本願故。定善觀佛所歸趣故。觀佛猶是所廢故也。
如觀音觀比校顯勝,則言何況諦觀,不言何況憶念。
今言憶念不言諦觀。疏釋之曰正念歸依。不言觀者,並示憶念言正在念佛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