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如上人說:「我會針對不同的人,配合每個人的根機和習性來說法。」
蓮如上人會先說能引起對方興趣的事,等對方覺得津津有味了,
再善巧地用種種方便來說佛法。」
因機竇教,這樣才能夠真正的度眾生,滿足眾生的需求,引領眾生,往即得往生之路。
眾生無數,有無數的心想,對事情的看法及了解各有不同,鑽那一種牛角尖也不是一樣。
就以人來講,人種有那麼多,各種人生活習慣等,都各有不同,想法思維也各自不一樣。
記得我有一位朋友,他做木材的生意,一直以來和印尼的關係很好,有很多的印尼朋友。
有一天他找我要合作,帶了一大堆的海參,每一種形狀都不同,說是印尼產的可以賣。
我說這一行我不熟,但是我可以打聽,所以就問一位迪化街做這一行的朋友相關資料。
朋友告訴我,碰不得,因為每一種海參口味口感不同,但是都是會有市場,不同的市場。
這分類和市場通路管道,學問很大,有的海參口感澀,一般大眾是不吃但是還是有市場,
在某些地方要這種口感,你要有這種人才分辨,要有通路可以賣到那裡,所以很困難。
不是在談生意,談人性,千千百百種的人,各自生活習慣、言語思考模式不同,
不可能產生相同的人,所以溝通方式也要不同,我們不是佛,沒有辦法一音演說。
所以要比一般人更用心,了解各人的想法,他們的需求,在針對需求,進而能相處。
普薩有四攝法,這是菩薩攝受眾生,度眾生的法寶,那四攝,「布施愛語利行同事」。
用布施攝,有兩種,法布施及財布施,菩薩為度眾生,依眾生所需或施以財或施以法。
愛語攝,菩薩隨順眾生之根性,善言慰喻,因一切眾生樂聞善言,因善言故生親愛心,
則容易依附受道,受道故得住真理,故名為愛語攝。
利行攝,菩薩起身口意善行,利益一切眾生,因得蒙受利益,生親愛心,進而依附受道,
因得利益故而親近受道,得住真理,故名為利行攝。
同事攝,菩薩以法眼明見眾生之根性,為度其故,隨眾生之所樂,即分形示現,
同其所作,使其各霑利益,因是心生親愛,進而依附受道,得住真理,故名為同事攝。
這是菩薩度眾生所要用的方法,所以不一定是一來就傳法,甚麼人來都一樣的法。
度眾生沒有那麼的簡單的,不然的話,一樣是淨土法門,法藏比丘要發三個願救度。
再說,釋尊在世時,王舍城東有一老母,與佛同年同月同日生,但不信佛,
佛也從來沒說過要度她,在弟子的要求下,釋尊在城東老母面前出現,她就一直躲。
後來釋尊派了羅睺羅去,城東老母一見到羅睺羅尊者,很高興的問好,就這樣的度了她。
有時候不只是一種法,要用千百種方式去解讀,去解釋給人聽,就是要達到唯一目的。
並且也要用不同的人,去傳達同一個法,以便成就度脫的目的,一切都必須要因地制宜。
為了度眾生往生淨土,要應眾生的根基,要調適自己,讓眾生能夠聽得進,而得度化。
但是一定要認知,目的是度眾生,為了度眾生可以善巧方便,用不同的語言來講法。
假如為了和眾生親近,用了各種的方法、方式,卻無法成就,然而使自己迷失,
這樣的方法,就會是得不償失,就因此認識再多的信眾,也不值得,不應當。
蓮如上人所說,引領信眾,先配合其根基及興趣,用他們喜歡的言詞,引起他們興趣,
博得他們的興趣、信任,進而能夠開導他們,引領他們進入信,這是要達到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