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蓮如上人對加賀(石川縣)的願生和覺善又四郎,引用經文開示道:

所謂信心,就是領受「一念歸投阿彌陀佛時,即蒙彌陀救度」,

而其表現出來的樣子,就是「南無阿彌陀佛」。

因此,不管你的罪業是如何深重,一念歸命的信力,都能令罪消。

上人繼續說道:這意謂著,當你一念歸命南無阿彌陀佛時,

源自阿彌陀佛不生不滅之智慧的妙願力,能夠滅除你無始劫來所造下的六道輪迴妄業,

而這一念的歸命,就是萌發了獲至涅槃的真因。(真要鈔)*

上人隨後在字軸上寫下聖言,送給了願生。

*引用《淨土真要鈔》:存覺上人(1290-137335歲時所作(1324

存覺上人於《淨土真要鈔》解釋真宗往生之要,說云:

於親鸞上人之一流,屬平生業成之義,不以臨終往生之望為本;

不來迎之談,不執來迎之儀。但平生業成者,取平生遇佛法之機也;

若臨終遇法,則其機應臨終往生。不謂平生,不言臨終,唯得信心時,

往生即決定也,此言之謂「即得往生」。

於一念歸命阿彌陀佛之同時,即蒙阿彌陀佛之攝取不捨,即得往生。

所以往生不在於臨終,當一念歸命之時,行者當信之,已蒙阿彌陀佛之攝取不捨。

即蒙攝取不捨之利,當信經所言「即得往生」已成就,如此深信之,終其一生無有疑惑。

既然已經往生,已蒙佛之攝取不捨,當知與佛同在、同居、同一信心,為平生業成。

既然當下已經往生,與佛同在,又和有期待臨終之往生,或者臨終佛來迎接之儀。

一個流浪他鄉之浪人,當他知道回鄉之路,有有回鄉之心,在有能力,有心回鄉之下,

他將可以有回鄉的旅程,不管旅途之困難與否,只要堅定意志,堅定信心,可以達成。

有幾種方式,一個是自己慢慢走,自己摸索,可能會是一段艱辛之路程,或許不成功。

一種是知道故鄉,也讓故鄉的人知道你,知道你回鄉的意願,你往前走回鄉之路,

故鄉的人也出發尋找你,或是派人沿路護送你,這種方式容易又更安全,容易成功。

第一種人,我們稱為修萬行迴向往生之人,第二種人,是以念佛積功累德,迴向往生者。

為什麼這麼說,《阿彌陀經》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第一種人)

又襄陽石刻《阿彌陀經》在經上字一心不亂下,有一段經文,是現在本所沒有的,云:

專持名號,以稱名故,諸罪消滅,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緣。

修六度萬行迴向往生是少善根福德因緣,念佛行才是多善根福德因緣。(第二種人)

更有一種人,他早已回到家鄉,因作夢故,夢見自己在外流浪,辛苦萬端,驚嚇不已。

慈父見他做惡夢,就輕輕的叫醒他,安慰他只是噩夢一場,醒來沒事,安住家中。

這一種人,就是他力念佛行者,領受「一念歸投阿彌陀佛時,即蒙彌陀救度」

第一種人,雖修萬行,但是非是依佛之本願故,(萬行是佛所選捨之行),佛慈悲故,

仍憐愍之,仍然因其迴向願往生,而依願(十九願)臨終現前,行人若欲往生則得度。

第二種人,行念佛行,雖符合願力,但因自力故,疑佛願力故,佛依願臨終現前接引。

然因疑佛智故,雖蒙佛接引,仍於蓮華苞中,花不開不得現前見佛聞法。(依二十願)

第三種人,依佛願力,依念歸投阿彌陀佛時,即蒙佛願力所攝取(十八願),即蒙救度。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念佛成佛是真宗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
    jaminpan

    佛學漫談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