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也許有人會疑問:經文中的「十念」,何以就是指念阿彌陀佛聖號? 

    這種解釋有根據嗎? 

    我們可以用經典來證明,這個「十念」就是指念「南無阿彌陀佛」。 

    宋朝譯本《無量壽經》中說得很清楚:「所有眾生,求生我剎,念吾名號……」 

    這其中當然是指念佛洪名。 

    又《般舟三昧經》云:「爾時,阿彌陀佛語是菩薩言,欲來生我國者,常念我名,莫有休息,如是得來生我國土。」 

    又《觀經》言,如果下品地獄相現,叫他觀想觀不成了,這個時候就讓他「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由以上諸經義可見,所謂「十念」,實際就是指稱念「南無阿彌陀佛」。 

    特別是《觀經》對此說得更清楚不過了! 

    把「十念」解釋為完全是念佛號,這是有經典依據的。 

    《觀經》中有「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無量壽經》中也說「至心信樂」,都有「至心」二字,我們怎麼念才算是「至心」呢? 

    又如何能「具足十念」呢? 

    對此,鳩摩羅什大師有個最極精要的譬喻:譬如有人,在曠野中遇上了強盜惡賤,揮戈拔劍來殺他,這個人趕緊跑,前面見到一條渡河。 

    若不渡河,自己的腦袋就會保不住了。 

    這時跑的人心裏會怎樣想呢? 

    就想著我怎麼過這條河—— 

    我是到了河邊穿著衣服過呢?還是脫了衣服過? 

    我穿著衣服過,伏水不方便,我要是脫衣過河,強盜追上來該怎麼辦…… 

    這時,這個跑的人心裏沒有功夫再想別的了,而只會想著自己如何過河的事。 

    絕對想不起來:人家讓我買彩電,我買不買等等其他的事。   

    舉這個例子,很簡單也很生動親切。 

    我們念起佛號來也是如此,念佛時沒有其他事可想。 

    就像被強盜所追而只想著如何渡河一樣,我就只想著念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沒有別的,這樣能念十句,就是十念。 

    實際我們真要做到這樣才成,萬緣放下一念單提,到了這時,萬緣都放下了,就等於過河了。 

    什麼功名富貴、什麼這個那個、什麼是非人我……。 

    這一切都沒有,才是萬緣放下! 

    萬緣放下,就包括一切緣,就好像這個過河的人,沒有別的法了就是要過河一樣,要一念單提。 

    所謂「一念」不是指「我們要過河」,及「我們要往生極樂世界」,而是指「南無阿彌陀佛」這一句佛號。   

    怎樣才能做到萬緣放下呢? 

    正如《金剛經》所云:「如夢幻泡影。」 

    把一切放下,不能只是等到臨終的時候,我才一切放下,要養成於平時,才能用之於臨時。 

    平時就應當多多看破、多多放下。 

    也多多想想這個譬喻。 

    所謂「至心信樂」,什麼是至心? 

    真實心、無虛偽的心就是至心。 

    毫無懷疑地信,且歡喜愛樂的心就是信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
    jaminpan

    佛學漫談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