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等覺者,舊云等覺,新云等正覺,義即同。
影依成正覺本,故云舉成佛也。
《會疏》有二義:一如來名等覺。(《論註》云云)今現成佛相名現成等。
二一生補處位云云。依前則現於十方世界現八相成佛故;依後則住等覺而現八相故。
二義並通。然此經中菩薩等覺,多說一生補處,未有佛果說為等覺者,
故約一生補處為正。此經約成道則皆曰正覺。
下文得微妙法,成最正覺,又如來正覺其智難量,又不取正覺,
又決定必成無上正覺等,皆不曰等覺,又語因極則曰等覺,東方偈云:
必於無量尊,受記成等覺,此即成等覺之義,而不退轉阿耨菩提,
同彌勒所得報地可見。唐譯云願於一切世界之中成等正覺,又願生彼兜率陀天。
新譯等正覺即舊譯等覺,唐譯十一願若不決成等正覺證大涅槃等。
高祖等正覺、正定聚為一位,豈成佛乎!決定因極位也,況《如來會》有「願」字。
是顯入法藏究竟涅槃,而願不住之下住一生補處,以唐譯解今經,
則約一生補處者為正矣。
今等覺者是總,下八相是補處業耳。
然《略箋》以唐譯等正覺證非因位等覺者,不知新舊譯異,故誤而已。
《梵響記》:此經指等覺,皆云一生補處,今等覺者,正等正覺也。
《如來會》義別也,彼云願於一切世界中成等正覺,又願生彼兜率天等,
若是所願分齊者,何悉用舉八相耶!此經義還勝矣。(文)
此謬解唐譯二個願字,令與今經義別。
今謂:此願字大有意,謂向上則彼雖究竟彼岸,而願住等正覺,從果降因故;
若望下則願住等覺而生彼兜率天等,此願字承普賢行願,
此願本以阿彌陀佛為增上緣故,順廿二願初舉因極位,後舉自在化菩薩,
二種菩薩皆由廿二願現因門。故以唐譯求今經彌甚深,何誤為義別乎思之。
(此下《渧記》大好)
於無量世界句貫下八相一一,則八相一一皆於無量世界,不但竪此界,
復通十方無量世界。
《華嚴經》離世間品說:以無礙淨眼觀十方一切住兜率天菩薩,
彼諸菩薩亦見此菩薩廣說八相法,十方一切住兜率天菩薩,
來詣此菩薩所恭敬供養。等,可準解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