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三從應時即見極樂世界廣長之相

傍註可見。然諸師解,前於光臺見彼國時,未聞佛說十六觀法。

今言,聞說見彼國者,是經末見。

異光臺見,更立多義釋成其異,如得益門記,具舉彼多義,以對文理一一評破。

今家料簡光臺有佛語定散者,根據今此聞佛所說應時即見極樂界文。

得益門記,雖具辨之,今臨文故,略更示要,全如依釋。

得見佛身及二菩薩心生歡喜歎未曾有豁然大悟得無生忍

此明韋提見佛得忍。

諸師所解,韋提修觀,以得見佛,所得無生,即是實相無生理忍。

修觀及理忍,並違經正旨。如玄義分記具辨其文理。

經疏正旨,由佛神力還見佛,所得念佛無生忍。謂座觀初,無量壽佛應聲即現立空,

乃顯彰別意之弘願。韋提接足作禮,得念佛無生忍。(如得益記具述文理)

韋提領解彌陀本意,身心悅豫故云歡喜。

讚別願威神德,故云歎未曾有。

言廓然者,開通之義,疑惑頓除,心意開解,故云廓然。

明信佛智故名大悟,所信佛智名無生法,能信智慧即名為忍。

尅而言之,念佛信心即名大悟,稱無生忍。(祖偈:與韋提等獲三忍。)

明夫人於第七觀初見無量壽佛時即得無生之益

座觀舉二事,(見佛作禮)得益明四事。(歡喜讚歎大悟得忍)

座觀見言攝喜悟忍,接足作禮句,攝歎未曾有。

如得益門記廣引證辨之,如諸師解,是經末益,非座觀益。

座觀見佛時,未聞佛所說,(十六觀法)今文既言聞佛所說,得見佛身得無生忍,

故知經末益非座觀得忍。

此凡有五失,如得益記辨。

問:得益門標,云聞佛正說得益,今此文云第七觀初見無量壽佛時,即得無生益,

   不言聞所說,似相違如何。

答:由聞成見,是為真見佛,故得益門標,云聞說得益,今此舉見自攝聞耳。

五百侍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願生彼國

耨菩提心者,是無上菩提心。

釋說其心相云願生彼國,此文應有所由,注心先述他解,全如依釋。

無量諸天發無上道心

問:諸天既發心,亦願生淨土否。若願生者,經何不說。

答:憬興曰,天受樂多慧解遲鈍,雖發道心不忻淨土。

   如受樂人忻淨不切,又無量壽莊嚴經曰,此界一類眾生,雖亦修善,而不求生,

   此等眾生智慧微淺,分別西方不及天界。何況諸天,親受其樂,故經不說天願生也。

   然彼既同見聞淨土,所發道心,定是淨土之菩提心,縱有緩急,必應願生。

   故今家釋彼同願生。般舟讚曰,釋梵護世臨空聽,亦同發願生安樂。

或聞一生專精決志永與生死分流

此文古說異解不同。

楷定記曰:生死分流,示觀緣中,得無生忍之義。

評曰:一生專精勤修,決志無退,見彼國土極妙樂事,心歡喜故,應時即得無生法忍。

   得無生故,永與生死異類,名為生死分流。

此解似為定門益乎。

傳通記曰:第七亦是第七第九門意。

評曰:一生專精決志,第七門修業時節延促之異也,永與生死分流。是第九門臨終聖來,

   迎接不同,去時遲疾,既蒙迎接,生彼國,故生死分流。

此解似局散門益乎。

觀門義曰:此含佛觀攝取不捨之義,顯九品往生果。蒙攝取故,永離生死生不退土,

   故名為與生死分流。

今解應是具三心者必生彼國之義。

言一生者,簡非聖道多劫勤修離生死也。

言專精者,至誠心義。

言決志者,深心之義。

舉此二心攝迴願心,與生死分流者,必生彼國之義。

生無生國,則與生死異流故,此三心者九品通因,亦攝定善,總是一經兩門命脉。

故舉三心之義,以結上六希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
    jaminpan

    佛學漫談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