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念處。
念是能觀,處是所觀。境觀各四。
觀身不淨,破淨顛倒。
觀受(三受)是苦,破樂顛倒。
觀心無常,破常顛倒。
觀法(善惡無記三性)無我,破我顛倒。
(四念處又稱為四念住,或是四念處觀或身受心法,是原始佛教修行的基本。
身念處,觀身不淨,觀察身體為不淨物。身體內外,污穢充滿,沒有乾淨之處,
故觀身為不淨。有六種的修行方法:
入出息,觀察自己的呼吸,又分為,入出息,長短息,全息及微息四個階段。
威儀路,就是行、住、坐、臥等的四種威儀。
正知,一切的行為中,切實保持四種正知見,分別為,有益、適宜、行處及無癡。
厭惡作意,因為觀身不淨,而起的厭惡身體,除我執。
界作意,界指四界知分別,觀察自身由地水火風四大所成。
九墓地,墓地是要觀想人死後之相,人死後屍體開始膨脹青腫膿爛,這是一相,
食殘相、斷壞相、血塗相、筋腱連骨相、散亂相、白骨相、陳年白骨相、
骨粉相,等九種死後屍骨所陳現之相。
受念處,觀受是苦,有九種受念,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有物染樂受、
無物染樂受、有物染苦受、無物染苦受、有物染的不苦不樂受、
無物染的不苦不樂受等九種,觀察其感受,對苦樂的感覺,感覺快樂由苦生,
感覺快樂由痛苦的因緣而生出,再由這快樂新生出痛苦,一層一層的轉生。
因此而知,世間竝無真實的快樂,因而觀知受為苦。
心念處,觀心無常,有十六種心,應觀察知:貪心、離貪心、瞋心、離瞋心、
痴心、離痴心、昏昧心、散亂心、廣大心、不廣大心、有上心、無上心、
得定心、無定心、解脫心、未得解脫心等十六種心。行者觀察此心念之無常,
念念生滅,無常住之時候,故觀為無常。
法念處,觀法無我,有五種:五蓋、五取蘊、六處、七覺支、四諦等五種。
五蓋即是修習禪定的五種障礙:貪欲、瞋恚、昏沉或睡眠、掉舉或追悔、
疑等五種。
五取蘊即是五蘊:色、受、想、行、識等五蘊。
六處就是我們身體的六處,稱為六內處:眼、耳、鼻、舌、身、意,
和外在所接觸到的六外處:色、聲、香、味、觸、法。
七覺支即是七種能得覺悟的因素:念、擇法、精進、喜、輕安、定、捨。
四諦即四聖諦:苦、集、滅、道等四。
法為上三種,身受心之外所餘的一切,法無自性,故觀察為無我。
遂咽支須臾還復本身
遂因等者,文皆可見。
四禪根本,定為五神通因,彼修本禪,伏欲界繫,故得五通。
神變自在,咽唾噉食,是欲界繫,故退禪定,還復本身。
若至聖位,決無退耳。
(「神變自在,咽唾噉食。」這裡所說的是提婆達多。
提婆達多因心不正,想學得神通,所以佛往詣佛所,求學神通。
釋尊於是告知,汝觀五陰無常,可以得道,亦得神通。
提婆達多不解其意,出來求舍利弗、目建連乃至各比丘都不願意教他。
因此涕泣不樂,所以只好求助於他的胞弟尊者阿難,阿難礙於自己的兄長,
時阿難未得他心智,就如佛所言,教授提婆達多,不久便得神通。
或問,阿難自己未得神通,焉能教授其兄長。
大乘義章引雜心云,五通在四禪,根本非餘定,阿難未離欲聖,故未得四禪,
不具五通,問不自得何能教他耶。答但依佛語教其軌則。
《大智度論》云:如佛所言,以受提婆。
提婆達多於學會神通後,變化成嬰兒,直向太子阿闍世膝上。太子即抱,鳴口弄之,
又唾口中,食太子的唾液,於食太子唾液後,禪定退神通失,因而還復本身。
釋名曰:人之初生曰嬰兒者,胸前曰嬰,接之嬰前而乳養之故曰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