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正由人位定故自然轉成

此轉釋成菩薩戒義。

既說讀誦大乘,又說修行六念,是大乘人其位既定,故云位定。

自然轉成者,楷定記意謂,此示第一人漸機,(從小入大)非頓機。

何者,此人本受小戒,然後迴心入大乘法,小戒自然轉成大戒。

猶如諸水入海自然轉為一味,故云轉成。

何以得知此人漸機,來迎眾中有聲聞故。(來迎文云,百千比丘聲聞大眾。)

次第二人直受大行,頓機非漸。此明攝盡頓漸二機無所遣也。

議曰:來迎文比丘聲聞者,通明三人所感迎相,非但迎接第一人耳,

   不可取彼文為漸機證矣。

今謂,大小諸戒法體本來一乘一味妙門,但隨受持機轉為小成大,非關於人作為。

故云自然轉成。

二明讀誦大乘者此明眾生性習不同執法各異

前第一人但用修慈持戒為能次第二人唯將讀誦大乘為是

此明一種上輩所行隨根有異。

言性習者,是約過去,不改名性,數習名習。此通定散一切諸行。

而今且就當品論之,過去數習戒法名習,此習薰心不改名性,誦經準然,故云不同。

執法各異者,此約現在世,持戒誦經共名為法。各隨宿習或貴持戒,或貴誦經,

名之為執,其執不同,故云各異。

言前第一人但用修慈(慈心不殺)持戒(具諸戒行)為能者。

但言標示二物並中其一為正,便標第一人亦兼行讀誦。

言次第二人唯將讀誦大乘為是者,唯言似標此第二人唯行讀誦不兼持戒。

是言對非,則便似言讀誦為是,持戒為非,文意不然。

如涅槃經誡破戒者讀誦大乘,當知此人亦兼持戒,但讀誦為正,以持戒為傍。

故云次第二人唯將讀誦大乘為是耳。

問:何不論第三人(修行六念)兼持戒讀誦耶。

答:六念中即有念戒,念戒即兼持戒義故,修行六念即是讀誦大乘義故。

         故不論第三人兼持戒讀誦。

(六念者:念佛、念法、念僧、念天、念施、念戒等六。)

然戒即能持五乘三佛之機

然者,承上以明持戒讀誦二行各有一能無可取捨,故云然也。

戒即能持五乘三佛之機者,人、天、三乘是為五乘,法報應身是為三佛。

五八十善招人天報,小乘諸戒成二乘道,大乘諸戒感菩薩報。

總而言之,五乘是因,五乘因戒修歸一極(實相一味)成三佛果。

當感五乘三佛因果道之心名機。

言能持者,(持謂護持)是對所持。戒是能持,機是所持。

戒能持機令離過非,故云戒即能持五乘三佛之機。

(五八十善者,五者五戒,持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前四戒為性戒,持不持戒都不可犯,不飲酒是制戒,為使守戒人清醒有智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
    jaminpan

    佛學漫談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