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阿彌陀經》有一心不亂之文,此是稱念佛名時,不可雜念餘事乎?
雖一聲稱念,因無雜念,故得一念往生,不漏一人。然而畢命為期,不雜餘念之念佛,
凡夫不能,故不得往生,此義如何?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問:念佛之安心,應云何知?
答:應具足三心,其三心者: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發願心也。
一、至誠心者:真實之心也。善導和尚《觀經疏》〈散善義〉釋言: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問:欲知淨土法門之教理,應讀何書?
答:經典者應讀《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此名淨土三部經。
祖師之論疏者,應讀曇鸞大師之《往生論註》,道綽禪師之《安樂集》,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問:修餘行不契往生乎?《法華經》卷六言:即往安樂世界阿彌陀佛所。
密教之中有決定往生之真言,諸教之中亦說往生淨土之功德力。
又言於穢土中成就佛果,修行具足甚難功德之教,而回向易往之極樂者,則成佛雖難,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問:然則應一心願生極樂,願生極樂,何行殊勝?
答:善導和尚於《觀經疏》〈散善義〉言:行有二種:一者正行,二者雜行。
正行有五種:一者禮拜正行,二者讚嘆供養正行,三者讀誦正行,四者觀察正行,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問:十方淨土甚多,應求何方淨土?願往生兜率之人亦不少,如何下定決心?
答:天台大師之《止觀輔行弘決》卷二之一云:
諸教所讚,多在彌陀,故以西方,而為一準。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問:然則,如我等愚人,應求往生淨土乎?如何?
答:《安樂集》上卷云:其聖道一種,今時難證,一由去大聖遙遠,二由理深解微。
是故《大集月藏經》云:我末法時中,億億眾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問:誠然,出家者總為離生死至菩提之務也;然應如何行?如何願乎?
答:道綽禪師之《安樂集》上卷云:
依大乘聖教,有二種勝法:一者聖道,二者往生淨土。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問:所言大致如是,然如所說,無所顧慮而出家;然而心不離名利,無道心故,
受人之謗,將如之何?猶勝於在家人之增長眾多輪迴業乎?
答:戲著尼衣、酒醉而出家之人,皆成佛道之因,古書言之。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正藏》八三、二0三
誠然,此身之無有道心與體弱多病,令人堪嘆。
不營世事者,不馳走四方;雖衣食共缺,若惜身命之心不切者,未必憂慮。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問:本願與本誓其差別如何?
答:使稱名之眾生往生者本願也,若不生者,不取正覺者本誓也。
故四十八願是法藏菩薩當時之本願,依此願成就而成為阿彌陀佛,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問:法藏菩薩本願之約束者,十聲、一聲也;一稱之後,繫心於法藏菩薩因位之本誓,
不必稱名號,此義如何?
答:無知之人,故作此解。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問:稱佛名必往生,是本願所誓故,以稱名之人視為本願之體,如何?
答:此有與奪之義。
與者以行者正坐蓮台而往生時為本願之體,奪者念佛行者必往生故,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問:本願有體用,其差別云何?
答:言本願者,法藏菩薩於因位時,誓願言:稱念我成佛時之佛名者,使其往生極樂故,
以法藏菩薩之願心為本願之體,以名號為本願之用。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或人云:阿彌陀佛之慈悲、名號勝餘佛,並本願體用之事。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
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問:蒙攝取之益,平生乎?臨終乎?
答:平生之時也。何以故?
往生之心真,不疑我身,思必來迎之人者,是三心具足之念佛人也。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問:最後之念佛與平生之念佛,何者殊勝?
答:皆同也。何以故?平生之念佛與臨終之念佛,無有任何差別。
平生之念佛,死時即成臨終之念佛;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問:一聲之念佛與十聲之念佛,功德之勝劣,如何?
答:全同也。
疑曰:此又不審也,何以故?一聲十聲,既數有多少,何可齊等乎?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問:心澄時之念佛與妄念中之念佛,勝劣如何?
答:功德齊等,無有差別。
疑曰:此猶不審也,何以故?心澄時之念佛,無有餘念,唯一向思惟極樂世界,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問:聖人(出家人)之念佛與在家人之念佛,勝劣如何?
答:聖人(出家人)之念佛與世間人之念佛,功德相等,無有不同。
疑曰:此事不審,何以故?不近女人,不食不淨之念佛者,可貴也;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