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問:念佛之安心,應云何知?

答:應具足三心,其三心者: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發願心也。

一、至誠心者:真實之心也。善導和尚《觀經疏》〈散善義〉釋言:

至者真,誠者實。真實心中厭捨此三界六道之自他依正二報,三業所修必須真實。

外現賢善精進之相,內懷虛假者,雖日夜十二時勤修,如炙頭燃,亦不得往生。

唯不簡內外明暗,皆須真實,故名至誠心。

二、深心者:深信也。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

無有出離之緣。又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以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

定得往生。仰願深信佛語,若一切智者,百千萬人來,多引經論言:

一切凡夫,念佛不得往生。亦不起一念疑退之心,唯報云:汝所引經論非不信之,

然汝所信經論者,汝有緣之教也;我所信者,我有緣之教也。今所引經論者,

通說菩薩人天等,此《觀經》等三部,乃為濁惡不善之凡夫所說。然佛說彼經時,

處別、時別、對機別、利益別。今聞汝言,唯增長我之信心。

若羅漢、辟支佛、初地、十地菩薩,遍滿十方,化佛報佛輝光吐舌,言不得往生者,

亦當報言:一佛所說,即同一切佛說;若改釋迦如來所說之教,則所制之殺生十惡等,

可改可犯乎?若前佛所說虛假,則後佛所說亦是虛假。若相同者,即不可改初信之法。

永不退故,名為深心也。

三、回向發願心者:一切善根悉皆回向往生極樂,決定真實心中回向,作得生想。

此心深信,猶若金剛;不為一切異見、異學、別解、別行人等之所動亂破壞。

又白一切往生人等,今更為行者說一譬喻,守護信心,以防外邪異見之難。何者是也:

譬如有人,欲向西行,百千之里。

忽然中路,見有二河,一是火河在南,二是水河在北。

二河各闊百步,各深無底,南北無邊。

正水火中間,有一白道,可闊四五寸許。

此道從東岸至西岸,亦長百步。

其水波浪,交過濕道,其火焰亦來燒道,水火相交,常無休息。

此人既至,空曠迥處,更無人物,多有群賊惡獸,見此人單獨,競來欲殺。

此人怖死,直走向西,忽然見此大河,即自念言:此河南北,不見邊畔,中間見一白道,

極是狹小,二岸相去雖近,何由可行,今日定死不疑。

正欲到回,群賊惡獸,漸漸來逼。

正欲南北避走,惡獸毒蟲,競來向我。

正欲向西,尋道而去,復恐墮此水火二河。

當時惶怖,不復可言,即自思念:我今回亦死,住亦死,去亦死;一種不免死者,

我寧尋此道,向前而去,既有此道,必應可度。

作此念時,東岸忽聞人勸聲:仁者但決定尋此道行,必無死難,若住即死。

又西岸上有人喚言: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眾不畏墮於水火之難。

此人既聞,此遣彼喚,即自正當身心決定,尋道直進,不生疑怯退心。

或行一分二分,東岸群賊等喚言:仁者回來,此道嶮惡不得過,必死不疑,

我等眾無惡心相向。

此人雖聞喚聲,亦不回顧,一心直進,念道而行。

須臾即到西岸,永離諸難,善友相見,慶樂無已。

此是喻也。次合喻者:

言東岸者,即喻此娑婆之火宅也。

言西岸者,即喻極樂寶國也。

言群賊、惡獸詐親者,即喻眾生六根、六識、六塵、五陰、四大也。

言無人空迥澤者,即喻常隨惡友,不值真善知識也。

言水火二河者,即喻眾生貪愛如水,瞋憎如火。

言中間白道四五寸者,即喻眾生貪瞋煩惱中,能生清淨願往生心也。

乃由貪瞋強故即喻如水火,善心微故喻如白道。

又水波常濕道者,即喻愛心常起能染污善心也。

又火焰常燒道者,即喻瞋嫌之心能燒功德之法財也。

言人行道上直向西者,即喻回諸行業直向西方也。

言東岸聞人聲勸遣,尋道直西進者,即喻釋迦已滅,後人不見,由有教法可尋,

即喻之如聲也。

言或行一分二分群賊等喚回者,即喻別解、別行、惡見人等,妄說見解,迭相惑亂,

及自造罪退失也。

言西岸上有人喚者,即喻彌陀願意也。

言須臾到西岸善友相見喜者,即喻眾生久沉生死,曠劫輪迴,迷倒自纏,無由解脫。

仰蒙釋迦發遣指向西方,又藉彌陀悲心招喚,今信順二尊之意,不顧水火二河,

念念無遺,乘彼願力之道,捨命已後,得生彼國,與佛相見,慶喜何極也。

又一切行者,行住坐臥,三業所修,無問晝夜時節,常作此解,常作此想,

故名回向發願心。

又言回向者,生彼國已,還起大悲,回入生死,教化眾生,亦名回向也。

三心既具,無行不成。願行既成,若不生者,無有是處也。

以上皆是善導和尚之釋文也。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念佛成佛是真宗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
    jaminpan

    佛學漫談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