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十二:為明二尊悲化之正意故。

   正意唯是弘願念佛,此義為經疏肝心,今施問答詳之。

   問:此觀經固宗定散。不可枉言念佛為宗。

     何者經首題名觀無量壽,序分韋提請定善觀。(思惟正受)

     正宗分如來答說定善觀。(他師謂十六觀皆定善)

     流通佛自立經名。

     立觀極樂國土無量壽佛等。(豈非如定善為宗)

     又序標列三福散善,正宗開之為九品行,此則唯以定散為宗致也明矣。

     雖佛觀言念佛眾生,而是觀念,非稱念行,故經文云見此事

     (謂觀成見彌陀身相)者,即見十方一切諸佛,以見諸佛故,名念佛三昧。

     此說觀見名念佛耳。

     依是觀之,像觀念佛(於現身中得念佛三昧)

     及流通分若念佛者,亦指觀念之彌陀耳。

     他師判之云觀行念佛者,固符經文,無可謂矣,雖下上品文說,口稱念佛     

     (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

     而兼聞經,共助滅罪,則念佛功不足嘉賞。

     如下下品,雖但稱念,生後華籠經十二劫,則亦其功不足賞耳。

     非止不讚念佛為宗,抑貶其功,置諸善下。

     如說華籠經十二劫。

     約花開早晚,則劣於世善。(孝養世善七日花開)

     況於出世善,況於大乘善,況復比定善。則劣之又劣。

     其在大經則為主耳,向來比對今經定散,如一民長見宦家眾。

     若微觀經者。念佛得幸乎。

     他師所解(定散為主)豈非理耶。

 

   答:示這個一大事者,其唯今經今疏焉耳。

     先述經疏意,後解其疑難。

     經疏意者,須知今經所說定散有教(門)行(門)二門。

     為令權機隨分修習,所說定散名為行門。

     以定散(教門定散)語讚揚念佛功德,超過定散諸善,名為教門。

     (西山名目之云咨嗟定散,亦稱佛語定散)

     一個定散,義分教行。

     就彼權機名為行門,就詮念佛名為教門。

     (正為假名,傍為行門)教門定散則是能詮。

     弘願念佛是其所詮。

     所以施設能詮定散,唯為令持所詮念佛,故持念佛者,即為持定散。

     定散門判今經定散。

     云念佛人所受者是,至流通分示此旨云。

    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

     (言是語,指前定散兩門。知道阿難會執持佛講的話,故云汝好持。

      而言是語,不言是行,此示教門不要行門)

    持是語,即是持無量壽佛名。

     (此明持念佛即為持定散)

    持名二字。是經肝心,顯示第十八願骨髓。

     若說言持身者,還濫定散觀佛(佛身乃是所觀境故)

     故簡之言名,明稱名念佛。

    若說言稱名者,猶濫自力口稱,故簡之言持,示弘願信心。

     (這裡所用的""是信心之異稱,小本說云:執持名號。

      大本流通云:信樂受持是。)

    二尊悲化正意,唯在弘願念佛。

    故廢行門定散,專勸持名念佛。

     疏釋之云。

     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此取本願念佛以釋持名。

     著眼既示正意唯在念佛。

     將此正意還照經旨。

     像觀、佛觀、流通念佛,皆指稱念,其理必矣。

     豈止三文,一部文文皆詮弘願稱名念佛。

     故定散義斷此旨云。

     此經定散文中,唯標專念名號得生。經疏之意,略述如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
    jaminpan

    佛學漫談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