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為明正雜二行優劣故。
凡明正行雜行的優劣,沒有本經講得透徹明了。
且如下上品,說臨終聞善友讀十二部經首題名字,除却千劫極重惡業。
又稱佛名故除滅五十億劫生死重罪。
聞經首題名字等雜善者滅罪少,而稱佛名正行除罪多。
(疏釋五十億劫,以言五百萬劫比校聞經滅罪千劫,則念佛滅罪勝是五千倍。)
又佛來迎時不讚聞經名,但歎稱佛名
(不言汝聞十二部經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
言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優劣如斯。
故疏四云:念佛三昧功德超絕,實非雜善得為比類。
念佛功德是往生正行,也是出離三界,廣度眾生的第一正行。
超勝一切諸行,是常沉常末的眾生出離三界的唯一。
〈法事讚〉說:
極樂無為涅槃界 隨緣雜善恐難生
故使如來選要法 教念彌陀專復專
深怕雜行雜善,影響眾生出離。
隨順如來密義,引導眾生,教念彌陀專復專故。
又修行的方法有多種,佛家說三千法門。
在漢地把所有佛法歸納為十宗。
為俱舍宗、成實宗、禪宗、天台宗、法相宗、密宗、華嚴宗、律宗、三論宗及淨土宗。
除了俱舍宗和成實宗被歸為小乘不管。
其他八宗對往生的理念做些討論。
天台宗行天台止觀等,歸淨土。
三止三觀稱如來禪,既是禪,要的是明心見性,了生脫死,何妨自己出三界。
但是天台祖師訓示門下,歸淨土。
密宗,以紅白教蓮華精舍,修持密法,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禪宗參禪是求開悟,是悟後再修。
因為悟後才有眼,才能看清楚,才不會被迷。
要知道開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要肯用心,找到對的老師,不是那些講些聽不懂,或是是而非的那些人。
所以除了要有智慧,另外更要有福報。
禪宗說開悟要七朝天子福,九代狀元才。
就是要累積可以出生七次,每次都能做皇帝。
出生九次,每一世的才能智慧都能高中狀元,才冠全國。
集這麼大的福報和智慧才能於一人,這個人集中用在一次:開悟!
但是悟後再修,修什麼?修念佛求生西方。
所以禪宗說悟後不念佛求生西方,保準你老兄欠再悟!
因為悟了不夠透徹,還須再用心悟。
上面所舉的都是難行之法,更不適合當代眾生。
因為進代眾生業緣太多,明師更是難求。
淨土正行,全靠佛力,不須凡間"名師"。
因為這個原因故。弘通今經。
九:為明助正二業優劣故。
助業中最優最勝者無如觀察門,而觀中勝者沒有超過佛觀。
而此觀成者,見佛光明不攝受觀佛者,唯攝受念佛人。
經說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是也。
佛觀尚劣於念佛行,況讀經、禮拜、讚歎。
是以疏判二業優劣。專勸稱名念佛正行。
為此義故弘通今經。
十:為明淨教正所被機故。
雖大經說十方(願文)諸有(成就),未明何機為正所被。
至其舉說娑婆世界六十七億不退菩薩,十方世界凡夫賢聖,乘佛願力生安樂者,似有
善機為正所被。
今經顯示末法賊害、臨獄、苦機為正所被。
是以玄義引經十文,證明鄙凡為正機云。
如來說此十六觀法,但為常沒眾生,並不是為大、小聖流也。
以斯文證,豈是謬哉。
為此義故弘通今經。
十一:為明本願攝抑之分齊故。
本願文言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這是為將來眾生未造垓業,為抑止之。
未明攝取已造苦機,暫除永除是至大事,非金口說,誰肯決信。
今經為之,託造逆緣,顯示已造逆謗苦機,迴心念佛,滅罪得生。
(《大般涅槃經》"四相品":
不定者如一闡提,究竟不移。犯重禁者,不成佛道,無有是處。
何以故,是人若於佛正法中心得淨信,爾時即便滅一闡提。)
是以今疏,慇勤料簡已造未造攝抑分齊。
為此義故,弘通今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