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牒章名,先辨來意。
上來廣破諸師謬解,而顯今經為凡了矣。
然而久來弘攝論者,錯作念佛別時意解,若不會此義,則所立無功。
所以當章次而來焉,次解章名。
言別時者,揀非即時。(如響應聲,名為即時。久近隔時,皆名別時。)
意者,如來之密意也。
謂,如世尊對懶墮機說,若誦持多寶佛名即入不退。(十住等覺)
即得作佛,非由唯誦持即時得此益,要須長時萬劫圓修,方乃剋成。
彼若聞之則生退屈,自棄而造罪,永沉沒苦海。
故佛為說斯方便語,令誦持佛名植成佛遠因。
語似即時意在異時,故名別時意,別時即意也。
言會通者。(和融經論之違曰會,令義無所妨塞曰通)
揀非破責,人師謬解直須破責,論是聖言,不可破責。
今正和會經(觀經即得)論(攝論別時)違文。
令無所妨,故云會通。
然今章中亦兼破責,故開章云,第六和會經論相違。(今言會通者是)
廣施問答釋去疑情。(是破責也,如下所示。)
(淨土法門是完全依靠阿彌陀佛的大願力所成就的,並非是眾生的積功累德。
不同於攝論所講的別時意,念多寶佛名,為進上品功德,為勉勵方便語。
淨土法門完全不一樣,因為是全仗著阿彌陀佛的願力來成就的。
因為阿彌陀佛的願力成就,感招十方諸佛的讚歎並為廣傳。
沒有阿彌陀佛的願力,那麼念南無阿彌陀佛就如同念句南無佛一般。
佛在世時一老翁要出家,各大弟子用神通觀察他的前世,
發現他八萬劫已內沒有作過一可以出家的因緣,所以不讓他出家。
老翁很悲傷,就坐地上大哭,這件事驚動了世尊,佛就召見他並讓他出家。
弟子們就問,佛不聽沒有緣的眾生出家,我們觀察他八萬劫內無一因緣,何故?
佛說,此翁於八萬劫前,躲老虎爬到樹上,老虎走後失聲念一句南無佛。
老翁就是依此因緣,得依佛出家,雖然八萬劫內流轉五道,依然出家成道。
這一句「南無佛」就是別時意,佛所說的一句「南無佛」佛道已成的意思。
南無阿彌陀佛就不同,是阿彌陀佛的大願力所成就,眾生念佛即是佛念。
如《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所說:
『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
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
阿彌陀佛把我們當成他逃逝的獨子,發大願力尋找,孩子若不回應無用。
今天我們念佛,念 南無阿彌陀佛就是回應,佛知之見之,必定攝取。
既然是佛子,那麼回西方極樂世界是必定,成佛也是必然,無須疑慮。
《阿彌陀經》於此說: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
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
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
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這裡說「一心不亂」,所以很多努力的修行者就在此下工夫,其實不然。
玄奘大師所翻譯的《阿彌陀經》就特別翻譯就說「繫念不亂」。
是要我們嘴念佛,心想佛,不要嘴念心不念,所以說聞名,要信入。
《阿彌陀經》又說:
『如我今者,讚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
東方亦有阿閦鞞佛、須彌相佛、大須彌佛、須彌光佛、妙音佛,
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文有六段說六方佛讚,實際應為十方諸佛讚,這在玄奘大師的譯本就很清楚。
淨土法門是十方三世諸佛所讚歎,十方諸佛所護念的法門。
為何要讚歎,為何要護持、護念,又要出廣長舌證誠,不是妄語。
眾生累生累世不妄語,得廣長舌相,能以舌覆蓋整個面。
今十方諸佛為證誠佛願無虛,共同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這裡就表示真實無虛假,我們一定要無疑無慮的完全信入,非是別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