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如上人(51歲)離開東山*1,藏身別處*2。
善從*3(67歲)多次尋找後,最後終於在某處找到了蓮如上人。
蓮如上人因為自己看起來很落魄,所以心想善從看到他以後,一定會很難過。
然而,善從看到蓮如上人之後,卻說:「啊,真是太難能可貴了,這下子佛法要興盛了!」
善從的話,後來應驗了。
實如上人回憶說,蓮如上人曾說:「善從是一個不可思議的人。」
因為比叡山的延曆寺西塔的徒眾,不管是因為對法的觀念不同,或是要逞處不聽話者。
因為在蓮如上人之前,淨土真宗一直處在寄宗的境地,一直受到天台宗的延曆寺保護。
淨土教法正式成為一門宗派,就是由於法然上人走出了比叡山,放下了對自力的執著。
第一位正式建立淨土宗,把淨土教法獨立於各宗派,而不是寄宗,是法然上人所創立的。
法然上人所處的時代,上人身處當時日本佛門最高學府,比叡山的天台宗寺院。
對一位一心追求出離生死的法然上人,當然無法認同同學的學僧,他們把佛法當學問。
當時的學僧都把佛法當學識,而目的是在追求名利,而達到榮華顯達之路,沒有道心。
所以離開比叡山,到比叡山西塔的黑谷別所,拜在叡空和尚門下,隱居修行號法然源空。
就深入經藏,探究大藏經所有經典,有五千零四十八卷,而且研讀了五遍,為求知見。
這樣的精進,也博得了眾學僧的讚譽,被稱為「智慧第一的法然」,很是出名。
名稱,虛名對了脫生死無用,只會是譁眾取寵,所以對上人來講,是非常的不開心。
這樣的精進,有二十多年之久,有緣接觸到善導和尚所註的《觀經四帖疏》。
在法然上人所著的《選擇本願念佛集》第二章二行章,「正定之業」所說言: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
順彼佛願故。
因此柳暗花明,找到了佛的本願所依,也就是依佛本願,即得往生的本願念佛的他力。
用了二十五年,來參就解脫之道,因此離開比叡山,到京都的吉水,結庵立教創淨土宗。
當時正是源氏和平氏戰亂之後,平民在經過了戰亂、瘟疫、飢恐等害,都心嚮平靜解脫。
聽到法然上人所宣說的佛救度的本願,漸漸的,眾多的老老少少,都來尋訪聽法。
「只要能夠專心誠意,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即能蒙佛所攝取不捨,即得往生。」
在佛法的解讀上,女人差男人五百世,不能夠蒙佛所護,又當如何得以出離?
回言:「阿彌陀佛的心目中,在佛的願力下,不分男女老幼,貧賤富貴,及罪業輕重,
只要肯念佛,又真心求生西方安養,不論何人,身處何處,皆能蒙佛救度接引往生。」
這是他們無論如何,都無法知悉,也從未聽聞的法,如此的易行之道,如此的殊勝。
都表示萬分的感激,而生起無比的信心,使他們由本來是絕望的悲哀,轉為光明的信心。
這是佛願力真實的表達於世上,普及於一切的凡夫,這是末法時期,眾生得以出離之道。
能真實領納佛的願力救度,本來就是佛願,是諸有眾生所共同應有的,不應該被剝奪。
但是事實上,法然上人弘法的路,並不是一路順風,受到很多的迫害,有很多的攙言。
而這些的阻礙,不是外道,是自己教內的徒眾,或是教義不容,或是既得利益受到侵害。
多麼可悲的人生途徑,出家本來是因為想了悟生死,想要出離這生死輪迴的纏縛。
但是跳出了家業的纏縛,但是又進入了另一層追逐名利的空出家,何其無知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