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如上人(1458-1525)常常說:
「講到佛法,蓮如上人勸勉我們,佛法不是任憑自己的心,任憑自己的心是錯的喲。
因為有他力,我們才能夠不任憑自己的心。」
「憑自己的心」,這是一般人的態度,學佛的心態,找自己喜歡的,還得囤積些喜歡的。
為什麼要「囤積法」,因為是他喜歡的,能多一些法,就是比別人強,高人一等。
記得以前有一位同修,她就是這樣,人家是分批去,不要佔用黃師父太多的時間。
每年的分批她都參一角,而且還是要佔最多的時間,不知道她的修行又如何決定否?
搞到最後,黃上師用揶揄的話說,「法要修好,不是要先囤積起來,以便將來,慢慢修。」
這是一種憑自己的心的學習態度,也就是「貪」的心態,三毒之一,還沒學先中毒。
同樣是《四十二章經》有這樣的一段話,說:
人懷愛欲不見道,譬如濁水以五彩頭其中致力攪之,眾人共臨水上無能覩其影者。
愛欲交錯心中為濁故不見道,水澄穢除清淨無垢即自見形。
貪愛是三毒之一,會影響見道,有如渾濁的水,不能照見自己的影像,愛欲如濁水故,唯有水澄清,將汙濁的穢物清除,不要去攪動它,自然水清淨後,便可以照影見形。
所以這是很重要的,還有《大般涅槃經》上,阿難尊者問佛,要依何而修行,
佛告知四依法,其中一依為,依智不依識,任憑自己的心,就是依識,不應當如此。
不要為識心所轉,所謂「寧為心之師,莫以心為師。」就是這個道理。
不可以「師心自用」,這種人縱使閉門自修,費盡千辛萬苦,仍然會無所成就。
不能聽得進與自己不同的聲音,一向以自己的想法為依據,就蒙著頭往前衝。
如果是一個人、你自己,失誤的是一個人,失敗的也是一個人,這自己負責事小。
假如你用這種心態,自認為自己已經成就,而領著眾人,依照你的方式前進,慘了!
不只是你一個人,而是一群人,不成功,在原地打轉還是事小,怕是墮落下去。
你一個人的錯誤,犯了錯下了地獄,是你一個人,但是你領了一群人,和你犯同樣的錯。
這下更慘,一個瞎子領了一群瞎子,領頭的掉下了火坑,其他的人看不見也一起掉下去。
當然這一群人也算是活該,自己不用心,光聽人家的,也不用大腦想一想,死了活該。
事情不應該是這樣的,不能光憑自己的想法去感覺佛法,佛法不是憑自己的感覺的。
有一條路,通往成就往生,這一條路是佛所指出的,要依憑佛的教導,這才安全。
當然祖師的話也是如此,宗祖親鸞聖人一生全憑佛的願力而行,他的教導等同佛說,
是我們應當遵循的方向,應當依循,不可以有所疑惑,當然祖師的教導應如是知行。
後生一大事,是每一個人都要面對的,不管你是認真的去面對,或是忽衍他還是要面對。
這是自己的問題,可以多讀經典,從中體悟,也可以讀祖師的語錄等,知道方向。
但是所讀的,所看的,或是聽聞的,都應當虛心接納,如果可能的話,應當與同修討論,
更好的是與教導你的老師討論,請教釋疑,這是最上策,也是最有功效的方法。
如果不可能,也應當把自己所讀所聽的佛法,把心得理出來,再和佛經及祖論相對照。
自己的想法和覺知心得,務必要和佛經和祖論相符合,這樣才能表示自己的看法對。
祖師的論述一定是依照佛經來解讀的,所以不應有誤,怕你會錯誤解讀,所以要用心。
不可以放縱自己,隨自己所好來解讀佛法,這怕是會誤了自己的後生一大事。
你自己不對,又自以為是,又用來影響別人,這樣的話,會辜負了大眾,更辜負佛恩。
為了自己的後生一大事,為了自己的前途,要放下自己的意識心,不可以師心自用。
有一種力「他力」、「佛的願力」,是可以憑藉的,也是我們應當憑藉的,
這是對自己負責任,要憑藉佛的願力,我們可以因此放下自力,而成就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