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藏八三、一九一)
末代惡世之眾生,欲遂往生之志者,不可修其它之法,唯應依據善導和尚之釋,
入一向專修之念佛門。
然而一向信受而入其門者,極為難有,何以故?
或心染其它法門,或不以念佛功德為重。
細細思之,如實往生淨土之願,專一深心之人難得歟?應先知此理。
即使欲學一切天台、法相之經論聖教,非專一其志不可。
然而修學佛道者,宜觀時鑒機。
佛滅後第五之五百年,欲瑩智慧、斷煩惱者難,澄心水得禪定者亦難故,修行之人,
多入念佛門,亦即道綽禪師、善導和尚等淨土宗之祖師,即是此時之人也。
何況此頃第五之五百年,鬥諍堅固之時也,其它行法更難成就。
加之,於念佛法門,末法之末尚且有利益,何況今時是末法萬年之初也,
一念彌陀豈可不遂往生乎!
設雖我等非其器,豈似末法末之眾生乎!
又,縱使釋尊在世之時,即身成佛者,龍女※之外,難見其人。(見《法華經》)
又,設非即身成佛,適合修此聖道門之菩薩、聲聞,此外之權者、聖人,此內之比丘、
比丘尼等,至今經論之學者、法華經之修持者等,此皆上根上智之人也。
然我等之時機者,設雖學聖道,於彼等之人,更難企及。
如是末代之眾生,阿彌陀佛預先知之,故五劫之間思惟,而發四十八願,
其中第十八願誓言: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已成正覺,於今十劫也。
此是釋尊所說之經,即《無量壽經》等之三部經也。
是故,今日我等之眾生者,應專行念佛,以期往生者也。
設雖惡業之眾生等,若只彌陀之誓,以為尚不足信;
然而釋尊一一所說之三部經,豈無一語之真乎?
又,何況十方諸佛之證誠,亦唯此經可見,其它法門,未見如是之證誠。
然則,時已過,身亦不堪;
與其修禪定智慧,何不稱念利益現在,且又諸佛證誠之彌陀名號乎!
又,修行人之中,有人以為極樂淺、彌陀劣,其所期者,在密嚴華藏之世界;
此甚不契也。彼土者,斷無明之菩薩,此外無人得入。
又,入一向專修之念佛門,因日別三萬遍,或五萬遍、六萬遍,乃至十萬遍等,
專行念佛故,年來所積受持讀誦功德之諸經,不再讀誦,恐有罪過,有抱此疑之輩;
然而此何罪之有乎?
末代之眾生,與其修持難成之行,何如先乘彌陀願力,以遂念佛往生,
於淨土見阿彌陀佛、觀音、勢至,既學諸法,亦證菩提。
又,末代之眾生,專念佛之事,其釋眾多,其中《觀經疏》之第三定善義,
善導和尚釋言:
自餘眾行,雖名是善,若比念佛,全非比較也。
是故諸經中,處處廣讚念佛功能。
如《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中,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又如《彌陀經》中,一日七日,專念彌陀名號得生;又十方諸佛證誠不虛也。
又此《觀經》定散文中,唯標專念名號得生。
此例非一也,廣顯念佛三昧竟。
又,善導和尚《往生禮讚》之中,專修雜修之文亦言:
雜修而得往生者,百時希得一二,千時希得五三;
專修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
此等者,任何事,既入此門,則一向專心,皆無他心之故也。
譬如高山之人尚不能來往之山岩,力弱之人欲執石角木根而攀登者,
猶如修雜行而欲往生也。
若執彼山嶺所垂綱繩而登者,猶如深信彌陀願力,一向念佛而往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