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保住人身,就必須守住不犯五惡,故佛教白衣、在家眾守五戒。
生天要修十善,除了十善外還要去欲,去欲的能力越高升的天越高。
四王天是第一層天,在須彌山的半山腰上,上去是忉利天,在須彌山頂。
忉利天又稱為三十三天,四面各八王加中間的帝釋天王,忉利天主共三十三天。
此兩層天一在須彌山腰,一在山頂,都有所依,故又稱為得地天。
其中天人一切自在,其男女的欲有如人間,只是沒有射精的事。
在上去夜摩天,就處在空中,其天人就擁抱成欲,越上界就牽手等。
出了欲界就是色界,就已經斷欲了,就要看禪定的功夫高低。
色界分四禪天,每一禪天又有三天共十二天,在上去就是無色界。
法然上人說,上面所說的勝境界,我們都作不到,能作到的是希有的。
我們能夠的是造惡,除了造惡就是掩蓋、掩飾,不只對外,對自己也是。
有時候不自覺的作,有時候不得已的作,常常是無奈的去造惡。
是業力牽引,是自己慾望的吸引,使自己一步一步,無法自己。
佛知道,要修道無力,行善又摻假,根本無法出離,所以為我們設法。
故法然上人於選擇集說:
故知念佛易故,通於一切,諸行難故,不通諸機。然則為令一切眾生
「平等往生」,「捨難取易」以為本願歟。
若夫以「造像起塔」而為本願,則貧窮困乏之類定絕往生望,然富貴者少,
貧賤者甚多。
若以「智慧高才」而為本願,則愚鈍下智者定絕往生望,然智慧者少,愚癡者甚多。
若以「多聞多見」而為本願,則少聞少見輩定絕往生望,然多聞者少,少聞者甚多。
若以「持戒持律」而為本願,則破戒無戒人定絕往生望,然持戒者少,破戒者甚多。
念佛最容易,啞巴都可以念,用心念,佛說聞信,念還會嘴念心不念,無法信入。
聞者聽聞進入心裡,信佛的本願,要救度眾生,我就是阿彌陀佛發願要救的。
布施、造像起塔等事情,並非一般人可以做到的,如果以這些是來論度不度,
這樣的話,大部分的人都要受隔於佛的就度,阿彌陀佛的慈悲就在這裡完全表現。
持名人人都行,重要的是,你有欣慕極樂的心,這個心一起,一切就全由佛包辦。
淨土的他的他力法不同於自力,自力行要先起厭離娑婆的心,再生起欣慕極樂。
他力是欣慕欣先起,佛即知之,即蒙佛的攝取不捨,厭離娑婆的心慢慢會起。
往生極樂世界是要成佛的,佛把心、往生的因賜給我們,到極樂即能成就佛道。
正信念佛偈說:
本願名號正定業,至心信樂願為因,成等覺證大涅槃,必至滅度願成就。
本願是阿彌陀佛的本願,本願付於名號上,名號就全部了正定之業。
名號包括了,「至心信樂」往生之願,這是往生的因,不只如此,還有往生後,
成等正覺就是成佛,成佛就是證大涅槃,大涅槃就是佛所證的真如實相。
這是阿彌陀佛的本願,度眾生往生,不只是離苦而已,還要得極樂。
得極樂就必須至滅度,必須證大涅槃,這些的果都包含於本願的名號裡。)
今略料簡三福差別義意
楷定記云,先雖標言一明三福以為正因。今且料簡三福差別,而未廣明正因之義。
其義在下文三心正因中,故云今略料簡三福差別意。
今試一解,略言對詳。若詳論之,三福皆同通大小乘。世福界福通大乘者,
如上上品說言一者慈心不殺(世福)具諸戒行。(戒福)此乃世界通大乘也。
行福世福通小乘者,彼亦發心,(小菩提心)深信因果,(四諦因果)讀誦小典,
勸進同伴,(已上行福)孝養父母,(世福)此乃行世通小乘也。
又如是人以己所修,(孝養五常)勸進同伴,是勸進行福分通世俗也。
今以世福配屬人天,戒福配小乘,行福配大乘。以示三福優劣差別,猶略未詳故,
云今略料簡三福差別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