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至一念者。釋言乃至者,攝多少之言也,言一念者信心無二心。乃至
然者願成就一念,即是專心乃至真實一心,真實一心,即是大慶喜心,即是信心等。
又《文類》云:後乃至一念者,是更非觀想功德,偏數等之一念,就獲得往生,
心行時節延促言,乃至一念也。(文)
然就此句,自家他家,大異其旨,他家並云:起行一念,乃至之言。上盡一形等。
云云。《興疏》亦爾。汎爾見之,乃至十念成就文也。
然今家以此一念為信一念。大似違文,故未達者破之。若為起行,三信中間,
安行一句,示不離歟。若三信中,自有名號歟,然必具名號,信後稱念而已。
若言信後稱名,漸得往生者,他家實義,無違諍耳。
然今家意與他永異,故釋亦別。今欲解之,先解業成之義,次隨難正辨。
夫苦樂昇沈,在心非行。《寶王論》文,如《會疏》引,加行根本,後起業道,
近遠等起,審慮決定,動發三思,遂成業道,故決定思剎那起,成辨時,故云在心。
今往生業成辨之者,必在信心,其信唯是一念,故曰一念者,
斯顯信樂開發時尅之極促,彰廣大難思慶心也。故業成即得之時名一念,
此亦名無二心。(二心者信疑二心。凡聖二心。亦三信即一心故名無二心。)
問:言信一念者,乃至之言如何解之?
答:乃至者,或從多向少,或從少向多,越隔中間之言也,故上盡一形,
下至一念之時,此稱名號乃至一念故。
六要云:就此一念,有隱顯義,顯對十念,則言一念者,稱名一念也,
隱決了真因安心一途也。(文)故從隱義云信一念。
問:隱顯是權實之名,於末教容有隱顯,此經此文,何說隱顯,宗祖文中,
未有此義,恐常樂之一義歟?
答:至無祖釋,為是別一義,亦不妨歟,然祖文亦有此義,乃至攝多少之言,
此多少稱名義歟,又獲得心行時節延促。(文)
信促一念,行延一形,故乃至之言,含一形十聲一聲,就信後命辨之,
又多少言是歡喜之多少,信後歡喜,不論其多少。故云乃至歟,雖有此義,
此一念者,信而非稱名,則唯真要之一義而已。
問:文言乃至一念,何云信乎!若言信一念,應言聞其名號,一念信心,
何云乃至乎?於祖師義,有未詳義如何?此義若不成立,宗意焉立?
答:至要哉,此問深義,夫今家意,非言曲文,及隱密義在文顯然。
《如來會》云:聞無量壽如來名號,乃至能發一念淨信,歡喜愛樂。
(文類中無乃至字。是異本歟。又云乃至越隔中間,唯取信念。文勢顯著者哉。)
聞名前後,稱名禮拜,此在乃至之中,此文信卷三個處出之,看看青天白日,
信一念矣。
問:此異譯,西樓為非,僧鎧所譯,真為得旨。
答:他家未詳經意,偏非異議,文及義理,未盡其善,何以言者,異譯流通,
亦為信一念,此本流通,為行一念,然梵本字合顯信行示之耳矣,例如優婆提舍,
故翻譯各據一義,故云違文。又違義者,信行身口意,三業別名,凡夫三業,
差別各異,佛者三業不二無別,以平等法回施眾生故,信或行,俱成生因,
諸文多言,口稱往生,此謂者哉。然凡夫位,及因位時,三業之中,意業為重,
仙人意罰,愛酪沙彌之類是也。此皆凡心意業,能招未來果也,能招報心者,
是義矣。故三道次,先心後業,然今生淨土,佛智信行,為其因業,先業後因,
名號正業,信心正因。
就行立信,是他力易行之法故,第十七願成就故,漫然口稱,是無名無實漢故。
咨嗟次有信心願,業成本故。起行正業非是正因,正因者信心。
他家信行次第,以口稱功成往生業,無不回向義,且失他力義。故云違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