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問:若爾依異譯成宗義,不依僧鎧之本乎!若不依,何引之乎?

答:依僧鎧本解,乃至一念,一信念心,而業成時,乃至從少向多,信前後行,

不待其信後行業,得即生益。故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

故今乃至前後行巧云一念,即信心歡喜之一念,凡淨土法,救臨終機故。

乃至於前後行焉。乃至前者,臨終之機,無平生之行。乃至後者,速疾終者,

無信後行故,乃至言攝臨終平生之機,大悲至極。言不謂修行之久近者,真金言哉,

又佗哉。故大師云: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一念。(文)

上盡一形有二種:一信前行,二信後相續。

此名加行後起,亦不妨歟。況余應知。

問:信前後,行多少,不論必矣,在文有證乎?

答:信前行彌陀名號唱,又安樂淨土願等,未云多少,信後行者,《真要抄》云:

為長命與十念,為至極短命之機,成就一念利生。(取意)

鈔云:因願云:十念者,令蒙至極短命之根機,猶是難成也。依之今願成就,

縮於一念,此顯易行他力之至極也。(文)

然乃至攝多少言,而與本願之乃至同,本願則云:信心乃至十念意也。

此文乃云:一念乃至一形意也。然則乃至言,含從信流出相續行,故曰攝多少言。

一念言,是信心矣。

問:若爾者,從少向多,之乃至乎?

答:然,聞其名號,有臨終平生,而信前行,乃至十念,有壽命長短故。

《一多文》意云:乃至者,多少、久近、前後,皆兼納言也。(文)

前後言思之。不論始終平生,信心定時,往生亦定。《和讚》十方諸有眾生等一首,

實非臨終非平生,非一念非多念,不可思議信海也。宿善遲速,壽命長短,

由之自有,加行等流之長短,然願力妙俱攝諸機,故云乃至。

至心回向,祖云:言至心者言真實,真實阿彌陀如來之心也。

回向者,以本願名號與十方眾生之法也。()

又《願願抄》云:至心回向,回字習成,成上起下。云云

夫回向者,回心向彼,名回向也。若以功德回向彼土,則是自力心而非無漏,

名為雜毒。故以如來利他回向成信行矣。

《大品般若》云:菩薩如是回向則不隨想顛倒見顛倒心,何以故?

是菩薩不貪著回向故,是名無上回向。乃至以是有所得心回向者,

諸佛不說有大利益。何以故?

是回向名為雜毒苦惱,譬如美食,其中有毒,雖有好色香味,以有毒故,不可食之。

愚癡無智之人,若食此食,初雖香味可意,食欲消時,有大苦惱。(文)況而可知。

又《華嚴》回向品云:但勤修習善根回向,欲令眾生得一切藥,攝少善根,

回向廣大。若諸善根,不能饒益眾生者,我終不以善根回向。以諸善根悉與眾生,

發心回向。(文)又《義章》有三種回向,眾生,菩提,實際。云云

一切諸佛,因位之時,皆回眾生,今佛特以利他回向為大悲本。故云至心回向者哉。

他家亦云,念佛是不回向法故。是回願心矣。

經云:回向發願心故。今家以利他回向為其本基,而成眾生回願得益。

故云成上起下也。願生是欲生心也。(已上義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
    jaminpan

    佛學漫談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