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所謂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者,此乃名體不二,名號所具威神功德,
並是由因位本願功勳而所成,故諸佛共讚歎,此威神功德,即是讚歎生起本末也。
眾生聞其名號,威神功德,亦即聞生起本末也。此聞相應第十七願行體,
是謂聞其名號,然則聞名聞願,全一無異。《梵響》問答,可謂未可也。
次乃至一念十念也者,此乃據他流配釋而已。
殊不知今家,以此一念為信一念故。
《信卷》引至乃至一念,為信樂成就,何配十念耶!要解云云。
此中信心歡喜,與乃至一念,義成繁重之問答,徒劬勞而已,
何者但言乃至一念而無所屬。則此乃至一念,泛通一切意念,今不然,
上言信心歡喜,次云乃至一念,故知此乃至一念,是屬于信心之乃至一念,
故信心歡喜,乃舉其乃至一念物體也。乃至一念,是示其信心極促及無二心,
既有所屬,何言或繁重,徒設苦勞,故使信心歡喜,猶屬加行,信心歡喜,
豈非歸命信心何哉!
若此信心歡喜,非歸命信心,則屬此信心歡喜之乃至一念,亦應非歸命念也。
信心始中終多妨害。學者思擇焉。(已上《涔記》破意)
《義記》云聞其名號者,其字指佛,即十七願,咨嗟名號,此名號者往生大行,
稱無礙光如來名,此名號是,選擇本願正定業體,諸度等中偏選一行,以為正行。
今依釋尊之開闡故,聞此功德,故云聞名。
聞者,大凡此經始終,多言聞名,未言口稱。
然聞之中,含稱之義。故曰:經言聞者,眾生聞佛願生起本末,無有疑心是曰聞也。
(文)
又由聞願力,光闡報土真因決定等。(文)
名號釋曰願力。
又云佛願生起本末者,即念佛往生之義。生起者,發願之基,他力利生之本心。
本末者,因願與成就,如次本末也。發願之本,諸行之中,唯以圓修最勝名號,
即為正業,此願已成,稱者必生。若未聞思於此義者,終懷疑滯,
故聞既至無有疑心。故聞字,含稱義矣。
《願願抄》云:何言聞而不言稱?謂以稱名之功,不成於往益。
就聞得歡喜一念治定。(文)
既云稱功,而不言不稱彌陀名號。《和讚》亦然。
然則終日雖稱,若有疑心者,不聞不稱何異乎。
前引黑谷釋云:又心雖信,若不行者,亦如不信,然當聞時必待口稱,
亦不可乎,生來至今,既稱名者,皆十七之願利益矣,然無信心,則不得往生,
故得往生之信心開發之時,即名聞也,然聞者即信心矣。故先於聞字有無疑釋。
故《御文》云:言信心體者,聞其名號,信心歡喜。(文)
聞其名號者,言南無者釋也。(文)
所信之體,是聞其名也,能信之相,信心歡喜。
信心歡喜,釋言信心者,則本願力回向之信心也。(此義願文三信釋中具。故今略)
言歡喜者,形身心悅豫之貌也。(文)則願文樂字義矣。
愛樂是業,歡喜是相,身心悅豫者,五識為身,第六名心,五識現於五根,
眼見耳聞,口稱禮拜。皆身之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