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信心至心及回向願生,即三心也,乃至一念即其行也,心行既具,
何其可不生乎!此即乃至十聲一聲等,以真實深信之心,回向願生,則速得生彼,
莫不住不退轉云云。
此等諸說,並他流所傳,與今家義不同而已。
次今家諸釋中,《會疏》七(三左)配本願有二義,初義,聞其名號者,
信心發起因緣也者。未詳。
若爾,則聞亦方便分齊,而非聞信之聞。
違聞佛願生起本末,無有疑心之高判故。
又高祖聞其名號等三句,為信樂成就文,亦與之相違也。
又信心歡喜句,配至心信樂,亦違祖判。乃至一念句,配乃至十念,不但違祖判。
朋憬興而為行一念者,太非也。
後義近今家正意焉,《貫思》義意,聞信歡喜是信樂也,至心即願文至心,
願文為三心之首,今信樂至心,此信體相,即不拘次第,願生彼國者,
願文生欲生我國也。此同《會疏》後義,乃至一念者,約決了信因時節促。
又約信受無二者,此二義出於祖釋焉,下輩中重說之。
對因願十念者,未可也。
又約極短命之機者,未可。若述本願之誓,一念十念之由,則可然也,
非是正釋,一念之謂也。
又亦此一念,與觀經十念法體同一等者,此亦不辨觀經隱顯故非也。
又今以三信夾一念者,蓋以此一念,為行一念乎!如何。
《梵響》意:聞其名號者,聞威神功德,不可思議名號,是非通途之聞,
故信心亦無疑無慮,威德廣大,無礙不可思議信心也。
又《信卷》言:聞者聞佛願生起本末,無有疑心,是曰聞也。
問:今所聞可足,威神功德,不可思議名號,何釋言聞本願本末耶?
答:雖佛德足,亦聞此佛願力,諸佛光明威德,所不能及,勝利益思,自徹骨髓,
南無本願力,成就名體不二名號所任也。
《觀經》中下品:臨終忽遇知識,佛教令,說無量壽光,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極妙樂事,亦令說法藏因位,四十八願生起。祖判契投佛意哉。
《文意》亦釋曰:聞本願名號也,信心歡喜信樂也,乃至一念十念也,至心回向,
願生彼國至心及欲生也。信一念為往生足。
至心欲生,為其相,乃至十念,心口相應者,業成辨之相也。
乃至一念,尚未發語者。信心開發之初念也,即具攝取等大利。
和尚云:稱念阿彌陀佛,下至十聲,乃至一聲一念等,必得往生。乃至至心回向,
信心歡喜,真實回心向佛,願生安樂。能念猶忘己之相也,此從名號所得也,
此從佛心所成也。故祖師隨義轉文,為佛至心回向矣。尚出和語。(《一多文意》)
令牽凡情任願力也云云。
此中三信配釋,同上中間問答,似聞名聞願遂成別義也。恐非祖釋意矣。
今此文,聞其名號,即是聞本願生起本末,而信知本願名號,乃我等凡夫正定業也,
乃至一念,無有疑心曰之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