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曰:此具選擇集,云三三品,尋常之時唯造惡業不求往生,臨終之時,
始遇善知識即得往生,若準上三福者,第三福大乘意說,說下輩臨終念佛,
而由餘殘罪,華籠經劫者,此屬散善機,猶方便義耳。流通分廢定散專勸念佛者,
示非定散攝,是隱彰實義,是知集文。取其念佛配屬散善者,且依顯義耳。
然就隱義,置散善義。故選擇集文云:又說定散,為顯念佛超過餘善。
文云:定散為廢而說,念佛三昧為立而說。如我祖文說云:定散自力稱名,
此亦顯說下輩念佛屬散善義,就其隱彰,置定散表。念佛屬散善,非經釋正旨。
不可偏執為散善機。
二云:玄義無善同前。下輩臨終聞經念佛,然其念佛非散善攝。
今取其聞經,為下輩散善,無善有善兩文違。
議曰:聞經局下上品,然則謂下上一品具散善,餘二無善,豈其可耶。
三云:玄義無善同前。今取臨終三福,名為下輩散善。何者,今經所說下輩,
本是隨緣學三福人,為賊所害,破三福善,遂造十惡破戒五逆,臨終遇善教,
發三心念佛,所造罪滅三福還成。疏云,三心既具無行不成者是。
故取臨終三福,名為下輩散善。兩文互說非相違也。
議曰:若論三心利益,則速得成定散萬善。經說一念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攻德。
論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疏云,三心既具無行不成者。是何約三心所得利益,
以解下輩散善義耶。
四云:今經明二尊教,釋迦要門教,但攝宿善機,就行優劣,以分九品,
故開三福配九品機。世福字是當下輩分,故約要門教論下輩散善。
彌陀弘願教,特攝無善機,故奪下輩當分世福,配之中品下生所修。
說下三品唯惡無善,以顯弘願獨攝之功。玄義約弘願云,下輩無善,各據一邊,
非相違矣。(此解為正,講者思焉。)
言九品者至下當辨應知
問:上來文既舉三福,就單復具行人以明上中六品。就都無行者明下三品人,
九品人位其相既顯,何云言九品者至下當辨應知。
答:舊異解,須者撿焉。今呈一解,若約釋迦教辨九品行位,行福便當上三品人,
戒福便當中三品人,世福便當下三品人。(標言三輩散善者是)
良以釋迦教赴有善機故。若約彌陀教,特攝無善機,故集世福屬中下品,
以下三品為無善分,此義至下經文當辨。
此異釋迦教九品義門,欲令知之故,應知。
(選擇集云:又復一切眾生,都不自量,若據大乘,真如實相,第一義空,曾未措心;
若論小乘,修入見諦修道,乃至那含羅漢,斷五下除五上,無問道俗,未有其分。
縱有人天果報,皆為五戒十善,能招此報,然持得者甚希。若論起惡造罪,
何異暴風駛雨。是以諸佛大慈,勸歸淨土。縱使一形造惡,但能繫意專精,
常能念佛,一切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何不思量,都無去心也!
法然上人是歷史上第一位將淨土教立為一宗的聖者,在他之前淨土教是依於他宗。
各宗依其教旨來解釋佛的願力,都錯會佛之本願,不只自誤,亦有害於眾生。
當知,我等於此五惡之世,煩雜知識隨身,難得有空,得一心思,靜慮後生。
果真有人,真能行此難事,亦是希有,但是只能說是難能可貴,並非能有所成。
若依大乘之教,佛經語深,真如實相,更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不要說沒人懂,就是懂得人,也沒辦法用言語告知你,說也說不清。
就算學小乘法,苦集滅道四聖諦,要先斷五下除五上。
五下,又稱五下分結就是:身見、戒取、疑、貪欲、瞋恚。
五上,又稱為五上結:色愛,無色愛,無明,慢,掉。
法然聖人說不分道俗,道就是出家的修道人,俗就是在家人,無分,作不到。
縱使要保住人身的五戒,法然聖人八百多年前都說難,現代的人,更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