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但自行孝養仁義禮智信故名世俗善

簡為出離行故。云但自行。

孝養者,如前辨。

人者從人從二,人心兼愛物也。

義者宜也,斷決得中也。

禮者,以恭敬辭遜為本,而行之有節也。

智者,照了博察無所不明也。

信者,忠誠無虛妄也。

(孝養等為修世間之福,選擇集付屬章,通取孝養父母行世仁慈二句,

配上世福孝慈二句,若以義論,行世仁慈可合世福中第三第四句。

取世福中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配上上品慈心不殺。

仁義禮智信,依大經世所止之五惡,止五惡即是行五善業,仁義禮智信。

此為世俗之善業,是要保住人身必須要守的,此五配當五戒,不受亦應守。

這是屬戒福,戒福中有受持三歸,序分義有二釋。

初但是翻邪不為正戒。後屬正戒攝,列在眾戒始。

今依後釋,配上上品具諸戒行之句,取戒福中具足眾戒,配上上品具諸戒行,

即中上中中兩品持戒者,如散善義即選擇集說。

上輩往生者,依經之說應為大乘戒行人,但是因何配屬小戒之戒福。

應知,所說具諸戒行,若約人天二乘之器,即名小戒,但若約大心大行之人即菩薩戒。

所以戒福通大小乘可知,應與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經典配合。

經說上上品修行六念,與上行福中讀誦大乘,依選擇集言,合修行六念者,

上第三福中第三句,讀誦大乘之意。

上中品善解義趣,配行福中誦大乘者,取上下品但發道心,合上行福中勸進行者者。

依散善義解上下品但發心,云唯發一念厭苦,樂聲諸佛境界,速滿菩薩大悲願行,

還入生死,普度眾生,故名發菩提心。

既念利他事,必應勸進故,然菩薩心通前二品,勸進行者,亦通三品。

憬興疏引懷感師說三福,說應有十二句:

一孝養父母。二奉事師長。三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世福三)

四受持三歸。五具足眾戒。六不犯威儀。(戒福三)

七發菩提心。八深信因果。九不謗大乘。(依上下品以加此句)

十解第一義。(依上中品以加此句)十一讀誦大乘。十二勸進行者。(行福六)

此中上品中生唯闕讀誦,餘十一皆有,上品下生闕讀誦及解第一義,其餘十皆有。

中品上生中品中生,唯有初之二福,(世福三句戒福三句)全無第三。(行福六句)

但以持戒的長短,而分別往生之品位。

然中品下生,唯有初福,(世福三句)全無後二福,知上必具下福,而下漸少上福。

然今家解唯未必然,或具或不具,但至心迴願,皆乘佛慈願力,稱品位得往生。

疏云:就此三福之中,或有一人單行世福迴亦得生,(中品下生)

       或有一人單行戒福,迴亦得生,(此明雖不必具世福,而入中上中中品位。)

       或有一人單行行福,迴亦得生,(此明上品人未必具世福。)或有一人,

       行上二福,(戒福行福)迴亦得生,或有一人行下二福,(世福行福)迴亦得生。

       (此明上品人不必具行三)或有一人具行三福,迴亦得生。(此明一類具行三福)

       或有人等,三福俱不行者,即名十惡邪見闡提人也。

不管行何三福,都必須迴願往生,則蒙佛之願力,皆得往生。

又此十惡邪見闡提,無有佛法(戒福行福)亦無世俗(世福)等二種善根,為下品攝。

楷定記述此等下輩人,有四解,

一,釋約其平生,為一向無善,今取臨終念佛,名為下輩散善之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
    jaminpan

    佛學漫談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