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問:淨經教主為報為應耶。

答:法報應。體一相即,然就娑婆應化論之,則是應身,故舟讚云:

  『釋迦如來真報土,清淨莊嚴無勝是,為度娑婆分化入,八相成佛度眾生。』

  聖道圓家,以解佛身即是心性德為宗,故要教主之法報高妙。

  淨門不假此土開解,故不強論教主報應。然為義解分別其事,

  若約要門教主則應,若約弘願教主即應而是法報。

  何者釋迦至說念佛,則入彌陀界,與彌陀一體,故大經會外現光顏異常之相。

  以示內住彌陀五德。(住奇特法,住佛所住,住導師行,住最勝道,行如來德。)

  乃自說言如來正覺,其智難量,多所導御,慧見無礙,無能遏絕,

  以示其所住彌陀智光德,說以一湌之力,能住壽命,億百千劫,

  無數無量復過於此,諸根悅豫,不以毀損,姿色不變,光顏無異,

  以示其所住彌陀常壽相,此與彌陀一體,即應而報之義,由是論之,

  今此觀經顯說定散,則是應身,隱示弘願即應而報,宜哉釋尊指念佛。

  云是故我法。高祖言久遠實成彌陀佛,為釋迦牟尼佛,應現迦耶城也。

問曰。佛在何處說。為何人說。答曰。佛在王宮為韋提等說

傳通記云:『等者等取侍女諸天二聖。經言未來,是為流通,

 今正舉佛所被當機,故應在座侍女等也。又此可有兼正之意。』

今謂今經特以末俗,為正所被機,見出文顯證,故知等字,正等末俗,

傍等取侍女諸天二聖耳。

問:序題門既明佛因,韋提致請,為韋提說,今復舉之有何由耶。

答:有解曰,此釋伏難,難曰既言今此觀經是佛自說,然此觀經是兩會說。

  其耆闍會聖弟子說,何為偏言佛自說耶。

  釋曰,所言佛自說者,指佛在王宮為韋提等說,本是佛自說,故就本為言,

  其耆闍會,雖弟子說,而傳佛說同佛自說,故經文云聞佛所說。

  勿以耆闍傳說疑難佛自說焉。

  楷作三解:

  初解乃以傳通同之,其文可見。

  議曰,釋名既云雖言兩會正說,總成此一,以辨耆闍傳說全同佛自說。

   了無復所容疑難,何謂釋伏難耶。楷後二解,取捨任情。

今謂,散善義深心釋中,明處時對機利益四別,今論處別及對機別。

言處別者,出家行人,欲習三學,斷集證滅,若非絕離囂塵,無由可得其道,

故住山林空閑淨地。白衣貪名利, 故居諠塵處。

序分義云,如來遊化之處有二:

 『一遊王城聚落,為化在家之眾。二遊耆山等處,為化出家之眾。』

聖道諸經,正為出家,故在山林閑淨處說,今此觀經,正為在家,

故入王宮逆處說。是名處別。

問:文言佛在何處說。

答:言佛在王宮說者,是論處別。(但以是法通攝賢聖故,或特在耆山等說。)

對機別者,聖道諸教,正為利根,今經但為韋提等常沒人說。

(經說韋提汝是凡夫,心想嬴劣,釋言貪瞋具足凡夫,但為此等鄙凡所說,

下言,但為常沒眾生,不干大小聖是。)所被機各別,是名對機別。

問言:為何人說。

答:為韋提等說。

是乃論其對機別也。要鈔第六解今文云:明其說處(處別)所被(對機)等也。

雖前明佛因韋提致請說,未辨處機二別,故今論之。

(淨土法門為阿彌陀佛願力所成就的法門,誓願眾生成佛的法門。

 經說,眾生欲生者即得不退轉於佛道,即得往生。

 所以是現生利益加來生利益,現生利益,雖在娑婆煩惱具足無能自拔,

 但因為佛的願力故,攝取不捨,所以縱是煩惱具足,還是已往生者。

 所以《正信念佛偈》說:

 『攝取心光常照護,已能雖被無明闇,貪愛瞋憎之雲霧,常覆真實信心天。

  譬如日光覆雲霧,雲霧之下明無闇,獲信見敬大慶喜,即橫超截五惡趣。』

 雖是無明煩惱具足,佛的攝取不捨還是不斷,當命終後即是超五惡趣成佛時。

 先不用討論佛是報身是化身,先成就往生,往生後見佛即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
    jaminpan

    佛學漫談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