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定散門,是一經肝心,文義幽深最難解,古來科解,其說紛紜,
今試科文,達者決焉。
第五定散門:(定善及散善兩門)
一正立自義,有三
一標章名--(五料簡定散兩門)
二條錄義門--(即有其六:一明能請者,即是韋提。二明所請者,即是世尊。
三明能說者,即是如來。四明所說,即是定散二善十六觀門。
五明能為,即是如來。六明所為,即韋提等是也。)
三問答料簡,有二
第一料簡能請所請,有二
初問,--(問曰定散二善因誰致請。)
次答,--(答曰定善一門韋提致請,散善一門是自說。)
第二料簡所說所為,有二
初問,--(問曰未審定散二善出在何文,今紀教備不虛何機得受)
次答,有三
一總標--(答曰解有二義)
二別釋,有二
一答所為,有二
初簡不受-(一者謗法與無信,八難及非人,此等不受也。斯乃
朽林碩石不可有生潤之期,此等眾生必無受化之義。)
次明得受-(除斯已外,一心信樂求願往生,上盡一形,下收十念。
乘佛願力,莫不皆往,此即答上何機得受義竟。)
二答所說,有二
一答定散之出文,有二
一標--(二出在何文者,即有通有別。)
二釋,有二
初通文--(言通者即有三義不同,何者:
一從韋提白佛唯願為我廣說無憂惱處者。
即是韋提標心自為通請所求。
二從唯願佛日教我觀於清淨業處者。
三從世尊光臺現國。即是酬前通請為我廣說之言。
雖有三義不同。答前通竟。)
次別文--(言別者則有二義:
一從韋提白佛我今樂生極樂世界彌陀佛所者。
即是韋提自為別選所求。
二從唯願教我思惟教我正受者。
即是韋提自為請修別行。
雖有二義不同。答上別竟。)
二答定散之義,有二
初標--(從此已下次答定散兩門之義。)
次釋,有二
一明定散分別,有二
初問--(問曰:云何名定善。云何名散善。)
次答--(答曰:從日觀下至十三觀已來名為定善。
三福九品名為散善。)
二名散差別,有二
初問--(問曰:定善之中有何差別。
出在何文。)
次答,有二
一出文--(答曰:出何文者。
經言教我思惟教我正受即是其文。)
二差別--(言差別者即有二義。
一謂思惟。二謂正受。
言思惟者。即是觀前方便。
思想彼國依正二報總別相也。
即地觀文中說言。如此想者。
名為粗見極樂國土。即合上教我思惟一句。
言正受者。想心都息緣慮並亡。
三昧相應名為正受。
即地觀文中說言若得三昧見彼國地了了分明。
即合上教我正受一句。)
三總結--(定散雖有二義不同。總答上問竟。)
二對破異解,有二
一舉異解--(又向來解者與諸師不同。
諸師將思惟一句用合三福九品以為散善。
正受一句用通合十六觀以為定善。)
二對破,有二
初標破--(如斯解者將謂不然)
次釋破,有二
一依他經例破,有二
初引他經--(何者。如華嚴經說。思惟正受者但是三昧之異名。)
次合今經--(與此地觀文同。以斯文證。豈得通於散善。)
二依今經直破,有二
一出二請唯定之證--(又向來韋提上請但言教我觀於清淨業處。
次下又請言教我思惟正受。雖有二請。
唯是定善。)
二出散善自開之證--(又散善之文都無請處。但是佛自開。
次下散善緣中說云:
亦令未來世一切凡夫已下即是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