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藏八三、二五四)
言念佛往生者,彌陀之本願誓言:
念我名號之人,若不生我國者,不取正覺。
彌陀已成正覺,故念此名號者,必得往生。
深信此誓,乃至一念,無有疑心者,十人十生,百人百生。
雖修念佛,有疑心者,不能往生。
世人之疑有種種:
或疑我身罪重,縱雖念佛,不得往生;
或疑我雖念佛,世務匆匆,不得往生;
或疑我雖念佛,心不猛利,不得往生。
此等皆因不知念佛功德,故起此疑。
亦唯罪障重故,為滅罪障,故勤念佛;不可疑罪障重故,念佛不得往生。
譬如病重,故須服藥;若因病重,而不用藥,其病何時得愈乎?
十惡五逆之人,亦依善知識之教,一念十念得往生。
善導和尚言:
一聲稱念,即除多劫之罪。故罪障雖重,不可疑念佛不得往生。
又,無善根故,若修念佛,即得無上功德;
若余之善根多者,縱雖不念佛,亦有所依怙。
然而,善導和尚勸言:
應信我身善根薄少,故乘本願而念佛。
《大經》言:一稱名號得大利,又言即是得無上功德;何況念念相續乎!
故雖無善根,不可疑念佛不得往生。
又,雖念佛而心不猛利者,末世凡夫之慣習也,其心中非無乘託彌陀之心。
譬如雖懷主君恩重之心,奉事之時,亦聊有懈怠之事;雖懈怠,非無知恩之心。
念佛尚不猛利,則何行可猛利乎?
若因不猛利而一生空過者,臨終時將如何?
雖似不猛利,若有心修之,即是有志之徵;既有此根芽,自能發心。
故若因無有此心而空過者,則虛生浪死,後悔莫及。
尤其善導和尚言:
不簡散動之機,故不可因無猛利之心,而疑往生也。
又,世事匆匆,不得其暇者,正宜修念佛之行也,何以故?
男女貴賤,不簡行住坐臥,不論時處諸緣,修之不難,乃至臨終,得其便宜,無如念佛。
餘行者,本則世間匆匆難修;唯有念佛,不論在家出家,不論有智無智,念佛最為便利,
雖世事障礙,念佛無不往生。
總之,唯此念佛是無道心所堪之法也。
若因世事難捨,唯世事是務,而不念佛者,則此身無所憑靠,此心無所累積。
得難得人身,遇難遇佛法,無常念念至,老少皆不定,病來不預知,死近誰能覺;
生死大事,應急預辦也。
雖言念佛應具三心,亦不出此理也。
言三心者,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發願心也。
至誠心者,真實心也,欣願往生,稱念名號,發自內心而行者,名至誠心也。
若無此心,唯現外相,名虛假不實也。
又,心中唯思不輪三界,心中唯欲往生極樂,如是念佛,即得往生。
故有外不見其相而得往生,有雖見其相,不得往生。
此心但能熟思有為無常之境,而厭此身修念佛者,自然具足至誠心也。
深心者,信心也。信我身是罪惡生死之凡夫,信阿彌陀佛以本願,必定引接眾生,
無有疑心。彌陀誓言:念佛而不生者,不取正覺。
既然已成正覺,則稱念者必得往生,如是信者,自然具足深心也。
回向發願心者,所修善根,回向極樂,願生彼國之心也;不可有別義。
三心之名,雖似各別;總之,唯在一向專念。一向憑托彌陀,稱念佛名,不雜餘事也。
所以者何?壽命之長短,果報之深淺,此皆是宿業之報;
與其徒然祈禱佛神,不如一向任憑彌陀,無二心者,必轉不定業,成為往生之決定業。
若因祈禱無益之此世,而忘失大事之後世,則非本意。
為後世故,念佛既是正定業,則不可置之而修餘行,故勸一向專念也。
然而,若因念佛即得往生,無有不足,因而不憚惡業;
應行慈悲而不行,可勤念佛而不勤,如是之事,與佛教規相違也。
譬如父母之慈悲,善子惡子,皆同養育;然於善子則喜,惡子則嘆。
彌陀憐愍一切眾生,善人惡人,皆同救度;然而見善人則喜,見惡人則悲。
猶如良田下良種,宜為善人而念佛,此真實隨順佛教者也。
總之,應常念佛,心懸往生,期佛之引接。臥病臨終時,此心不驚,唯望往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