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人們說,聽聞這個教法而能理解的人有,但是能夠深深信聞的人卻很少。

也就是說,獲得信心的人其實是很少很少的。

「信」這一字,看似簡單,但是行起來卻困難重重,難信啊!

在淨土法門,尤其是淨土真宗,這個「信」只能是信佛的救度,信佛所成就的「信」。

而能夠成就此「信」者,蓮如上人說,很少很少,也就是對此教法無法理解。

最主要的還是自力心在作祟,這是與生具備的,要放下它,還是有點難,不得不加把勁。

就是「信」,信佛願的救度,領納佛恩,不疑不慮的,不用帶任何的顏色及想法。

可是能夠如此信入的少,不只是今時難得,自古以來就是如此,所以有人無法信入,

對一位真宗行者來說,只能嘆息、婉惜,也真是無可奈何,嘆自力難除,他力難信。

淨土法門是最早引進東土的佛法,於東漢時期就已經開始有經本譯出,一直到宋代。

譯的經本次數又多,可見此法門在印度很受重視度很高,所以傳譯者每每傳譯本經。

而第一次把淨土思想實際的應用者,應屬慧遠法師的廬山蓮社,雖然沒有立論基礎,

但是成就非凡,當時得以往生者很多,而慧遠法師於臨命終時也道出他見佛數次。

其後的曇鸞和尚依三藏流支的開導,進入淨土法門,依註《往生論註》立淨土之論。

其後的道綽和尚的立論,貶聖道門難證,唯淨土法門方是當來眾生之唯一出離之法。

善導和尚著《觀經四帖疏》,楷定古今,明佛正意,依名號顯往生之因緣入本願大海。

可惜因三武滅佛,這些的著作就此失傳,最主要是沒有人願意保留不屬於自己的知見。

各宗有個宗自己的所宗,但也是因為無力,所以必須於自己宗派外,弘傳淨土法門。

如天台的行天台歸淨土,用天台的教法教人念佛,有實相有觀想等種方法,總是求定。

天台的祖師,被尊為智者,著《觀經智者疏》,當著到「佛告阿難,汝號持是語,

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選擇性的掠過,對此文句不做解釋,如果解讀將如何?

上來定散十六觀,不管是定善十三觀,散善修三福發三種心,都是應捨,於天台又如何?

禪宗歷代祖師也是弘揚淨土不遺餘力,如法眼宗的永明延壽禪師,蓮池及藕益禪師等。

其中蓮池禪師著《彌陀疏鈔》推廣念佛,平生念佛不斷,日念佛數萬至十萬聲。

藕益禪師亦是一位弘揚淨土的東土名僧,著有《彌陀要解》,推廣信分為六信,要解說:

經中先陳依正以生信,次勸發願以導行,次示持名以徑登不退。

信有六信: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

信自者:信我現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團,亦非緣影。豎無初後,橫絕邊涯。終日隨緣,

終日不變。十方虛空微塵國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現物。我雖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

決定得生自心本具極樂,更無疑慮,是名信自。

信他者:信釋迦如來決無誑言;彌陀世尊決無虛願;六方諸佛廣長舌,決定無二。

信因者:深信散亂持名猶為成佛種子,況一心不亂,安得不生淨土?

信果者:深信淨土諸善聚會,皆從念佛三味得生。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亦如影必隨形,響必隨聲,決無虛棄。是名信果。可見,信果就是要信從念佛之因,

得往生之果。深信極樂淨土中,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信事者:深信只今現前一念不可盡故,依心所現十方世界亦不可盡。實有極樂國,

在十萬億土外,最極清淨莊嚴。

事與理相對,境與心相對。心即是理,境既是事。

信理者:深信十萬億土,實不出我今現前介而一念心外。以吾現前一念心性,實無外故。

這是凡夫的信,經由此等的生信、信心之建立,而達成往生之目標,念佛成佛由因向果。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念佛成佛是真宗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
    jaminpan

    佛學漫談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