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怕念佛行又成為雜善,而使持念佛之人,因為流於雜行,還是難生,故就加強。
專復專者:
強調加強信心之言語,親鸞聖人說要「一行一心」,行專心也要專,一心不二心。
這是慇懃勸勉之意,又上面的專字表示必須要「一心」,下面一個專字勸導要「一行」。
又上一專字對注雜修雜行,勸勉去雜修雜行,而專一行於念佛往生,免於自誤。
下一專,對助業,往生之業有正業及助業,助業雖亦能幫助往生之行,但重要是正業。
《金剛經》說:筏尚應捨,何況非筏。過河要船筏,過了河,就應該捨棄船筏。
往生之行亦如此,有正業有助業,依《觀經四帖疏》散善義,和尚判正助二行說:
又就此正中,復有二種:
一者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
順彼佛願故。若依禮誦等,即名為助業,除此正助二行已外,自餘諸善悉名雜行。
禮拜讚歎供養等,雖有助於念佛行,但念佛行成就時,此等之助業,也是可捨該捨之行。
又,極樂無為等云者:
和尚判極樂世界為無為涅槃界,因為無為故,若以有為法,又如何能入此無為之界。
隨緣雜善乃有為之法,有為之法,有為故有生有滅,故無法登無為涅槃之界。
故此,為怕眾生執著於此有為之雜善隨緣,而礙往生之途,故唯勸專稱名號一因。
阿彌陀者:
法藏菩薩發弘誓願,誓救度眾生,願願皆說「若不成就不取正覺」,故願不成不能成佛。
如今諸願已成就,為酬願故,為使眾生知道往生之處已成就,故依願成佛。
阿彌陀佛者,即是依願成佛之名號,更是涅槃之實德,顯彌陀即涅槃之一法。
佛土為真實報土,佛為報身佛,這是極樂淨土,教主名阿彌陀佛。
隨緣雜善者:
隨緣雜善就是《阿彌陀經》所說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的少善根福德。
少善根福德因緣,是屬於有漏有為之法,有漏者,如容器破損底下漏洞,沒辦法裝滿。
人就像個器皿,用來裝福德,也用來裝業報等,把惡業當成是減項,剩的是福德等。
今天這個容器,底下有個破洞,就是貪瞋癡三毒,會把福德等流失,無法棄除三毒,
就無法使這個容福德、功德的法器、容器裝滿,所以稱之為有漏。
恐難生者:
經說「不得生」,言下之意,戒眾生行此雜善隨緣之行,難生者即是不可得生。
何以故,極樂世界是無為無漏的涅槃境界,要能入此境界,理應能證無為真如之境。
所以佛當初立此願,選施於眾生者,亦是無為無漏之行,選取名號,施予眾生持名。
故知,所選施之稱名念佛,必是無為無漏之行,此道理不辯自明。
說恐難生者,示眾生,唯一歸無為無漏之念佛一法,方能入此無為無漏之真實報土。
無為者:
無有造作、無作意,如果有作意,即涉入生滅之無常。
極樂淨土,清淨無為,絕生滅之法,為常住之處,故說云無為。
無漏者:
如前說,漏者洩漏,洩漏故無法圓滿,又漏者煩惱之別名,天人得五通,唯無漏盡通。
唯阿羅漢等聖者,證得六通,包括漏盡通,證漏盡通才得出三界之苦。
煩惱者,泄三業過故,能令眾生墮落於三途之間,故云漏。
而極樂世界段此有為之煩惱漏業,故言極樂世界為無為無漏之涅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