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生雖好懂,但是底下還有一句話:「遍為一切諸法作相」。
一切法都依這個實相而成相,所以這才叫做「實相」。
打個比方:就如這個水上生波,這個水本來無所謂有一定的什麼波相。
沒有這些相,但是因為風動之後,水可以出現種種的波,種種波都是實相,因為風吹動之後而顯的相,所以水就遍為一切波作相。
水本來沒有這個波相,但是它給一切波作相,這個話好懂吧!
「實相」是離一切相,可是「遍為一切諸法作相」,所以就能顯現一切相,無相而能顯現一切相,佛法的道理就在於此。
「此實相者,即是般若波羅蜜體,體自寂照,照不可思議,如理而照,照不異寂,即名觀照般若。」
「寂而常照」空寂之中而常起無邊無盡的照用。
所以空到了極點,徹底了。
而這個用也就無窮了。
我們現在就是因為不能空其心,不能無所住,所以我們的妙明真心就不出生,就像陰天的太陽被雲遮了。
這個「實相」是什麼呢?
就是「般若波羅蜜」的本體。
那麼《金剛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的本體是什麼呢?
就是剛才說的「實相」。
在《彌陀要解》裏頭,蕅益大師說:《阿彌陀經》以什麼為本體呢?
就是「以實相為體」。
那些水、鳥、樹林等等事相都是依止這個「實相」而成的。
「寂照」就是本體,就是實相般若。
如果契悟到這個「離一切相,遍一切諸法作相」,這個實相也就「實相般若」。
能夠稍微證一點「實相般若」那就是地上菩薩了。
這個體本來就是「寂而常照」,所以我們西方極樂世界的四土,最高是「常寂光土」,本體就是自然而然的,本來就是。
「寂而常照」是不可思議的。
這個「觀照般若」是什麼呢?
「如理而照,照不異寂」。
我說眾生若真正像我剛才說的那個「觀照」,那還只是個初步,還是粗淺的。
真正的「觀照」是很深的境界。
「即理而照」完全是合乎這個本體的去照。
這個「無住生心」就是「理」,用這個事照,我這個心寂然無住,又不斷滅,以這個為我們心的鏡,這就是「即理而照」。
「照不異寂」,在照的時候,跟這個「寂」並沒有不同,所以這也就合乎了「無住生心」。
在照的時候跟那個寂,跟那個空寂沒有相異。
就好像鏡子一樣,鏡子很寂,它可是能照。
鏡子並無心,而它能照。
而且鏡子的照就比我們高,它不留一點痕跡。
你什麼人來,給你反映的真真實實,一點不錯,毫釐不爽。
只有在空寂之中才有這種作用。
這個鏡子就是我們很好的一個譬喻。
所以這樣叫「觀照般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