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釋迦牟尼佛的教導,不是空談,他都是自己先做到的。

 

這個歌利王,後來他是誰呀?

 

世尊睹明星悟道,首先度五比丘。

 

五比丘之中最著名的,大家都知道是喬陳如。

 

喬陳如就是當年節節支解世尊的那位歌利王。

 

我們就是念經,當然得好處,念經之後,你還要在一切日用中,能夠用心去觀行、去覺照。

 

這是第二種「觀照般若」。

 

第三種「實相般若」,「觀照般若」之後,最後所證的就是證「實相般若」。

 

「實相」就是真如、佛性、果覺等等,都是「實相」。

 

說到「實相般若」,這裏不免首先要強調一點。

 

就是現在對於「文字般若」,大概有兩種不正確的對待:

 

第一,研究的人只是重視了「文字般若」。

 

以為從這經典上我懂了,看了一些註解明白了,我也會跟人家說了,這就是「實相般若」了。

 

其實一切文字,不管你是經典,還是禪宗老和尚的語錄。

 

總之,就如禪宗的一部書《指月錄》所喻的那樣,文字的一切一切不過是給你指一指這個「月」。

 

「文字般若」起的最大的作用就是給你指一指這個「月」。

 

對此不認識就會產生二種錯誤:

 

一種錯誤認為:既然實相是離開這一切,就不要「指」了,對於經典我也不用去看了,這是個錯誤。

 

這個茫茫太空之中,哪個是月亮?

 

從來沒見過,你哪里去找啊?

 

所以需要一個指,才能得到很大的方便哪。

 

連指都不要了,看「月」就困難了,所以不要「指」的人是一個錯誤。

 

再一種錯誤更嚴重,以為這個「指」就是月亮。

 

錯把指月亮的手指當成了月亮。

 

雖然我這些話都是對的,我用手指著月亮的樣子說「這就是月亮,月亮就在那」。

 

我這句話跟我的指都是對的,可誤解的人就以為我的話及我的手指就是月亮了。

 

正是由於這樣去認識月亮,才把經典上的文字錯當作「實相」。

 

那麼這樣就有二個嚴重的問題:

 

一個嚴重問題是,再也看不見月亮了,因為把手指當月亮了。

 

第二個嚴重錯誤就把月亮認為是指月的樣子。

 

對於般若,如果我們只是從自力來悟入「實相般若」,是很不容易的事。

 

因此,我們再引證一下蕅益大師話,深入地解釋這個「實相般若」。

 

「實相」是什麼呢?

 

「實相者非有相,非無相,非非有相,非非無相,非有無俱相。離一切相,遍為一切諸法作相」。

 

那到底是有?

 

是無?

 

是非有非無?

 

還是又有又無……?

 

這些都不是,所以「實相」是離開了一切相的。

 

我們總是在這些相之中,為之迷惑,是有?是無?是非有非無?還是有無具相?……?

 

都沒有了,才離開這一切相。

 

那麼如果「實相」就是離一切相。

 

這就又跑到「執空」的另一邊去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
    jaminpan

    佛學漫談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