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地上菩薩願生極樂,其義難思,所以然者,淨穢差別在心染淨,
於境本來無染淨差,初地以上既斷無明,分顯我性,身居報土,
任運自聞報佛說法,所見境界報土儀式,何更願生彼淨土耶?
故《探玄記》云:十住已去不退菩薩所住名為淨土。(已上)地前猶爾,
地上何願?
答:雖有多義,且出一義。生身得忍以捨依身,願生他方淨土故也,
是更非如凡夫願生故,《大論》云:若得無生法忍,斷一切結使,
死時捨此肉身。(已上)
《涅槃疏》云:分段質礙煩惱雖盡,必須捨報。(已上)蓋此義也。
問曰:案《十地經》,菩薩進趣階級,漸有無量功勳,逕多劫數,
然後乃得此,云何見阿彌陀佛時,畢竟與上地諸菩薩,
身等法等耶?
答曰:畢竟者未言即等也,畢竟不失此等故言等耳。
問曰:若不『即等』,復何待言菩薩?但登初地,以漸增進,
自然當與佛等,何假言與『上地菩薩』等?
答曰:菩薩於七地中得大寂滅,上不見諸佛可求,
下不見眾生可度,欲捨佛道,證於實際,
爾時若不得十方諸佛神力加勸,即便滅度,與二乘無異。
菩薩若往生安樂,見阿彌陀佛,即無此難,是故須言『畢竟平等』。
菩薩於七地中等者,問:大寂滅者是何義乎?
答:實相理地不立一塵,若至此位,其悟窮極,由此義故云大寂滅。
問:一切菩薩皆於七地證寂滅耶?
答:若約證理之至極者,皆可然也。
問:於此位中不見諸佛及以眾生,有何故耶?
答:以住無生極理之故,不見上求下化相也。但此義者,約根本智,
若是令約後得智邊,可有上求下化相也。
問:縱雖穢土修行得道,於第七地必蒙諸佛加勸力者,何為往生安樂德乎?
答:穢土修行雖蒙加勸,本居淨土蒙其加勸,其德猶以殊勝故也。
問:七地已上諸菩薩等更不可願生極樂耶?
答:任常途義不許其義,所以然者,七地已還悲增菩薩為利益他,
以慈悲心受分段身,是故可有猶願極樂。八地已上縱令雖為悲增菩薩,
必得變易,故不可願生極樂歟。但加短解,可有猶願生極樂義,
所謂極樂諸佛本家,何佛菩薩而不求生!是故《九品往生經》云:
無量壽佛亦九品淨域三摩地,即是諸佛境界、如來所居,
三世諸佛從此成正覺。(已上)普賢、文殊等大菩薩願往生者,即此故也,
集主深意有此義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