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雖聞喚聲亦不迴顧一心直進念道而行須臾即到西岸
永離諸難善友相見慶樂無已
此明直進到岸慶樂。
言此人雖聞喚聲亦不迴顧者,對前既聞遣喚之聲直進行道不迴顧難。
故云雖聞亦不迴顧。此喻深信人不為外所障。
言一心直進念道而行者,此喻行人一心專念本願白道,而生彼國。
傳言,行者願心為道。
祖解異之,愚禿鈔云:念道言念他力白道也。
須臾即到西岸永離諸難,善友相見慶樂無已者,片時之間名為須臾。
字書註暫云須臾也。然暫對久,其義異也。(一月乃至一日一時亦名暫故)譬意可見。
下合喻云:喻信順二尊之意不顧水火二河,念念無遺,乘彼願力之道,
捨命已後得生彼國,與佛相見慶喜何極。
然愚禿鈔釋今此譬合現生益,特有深由,先解其文,次當決疑。
先解其文,愚禿鈔云:慶樂者,慶言印可之言也。獲得之言也。樂言悅喜之言也,
歡喜踴躍也。
慶者,賀也,然釋之言印可之言獲得之言者。如無所關,今為解之。
慶從決定信心而發,(一念多念證文釋言,慶者,得可得而後慶意也。)
故先舉慶賀之本云印可之言獲得之言。
所言印可者,(印可亦名忍可)即決定之義。印可決定即是信心獲得之義。
故轉釋云獲得之言,此恐應準唯識論言深忍樂裕是信因果。
今以淺近譬解論會祖文,譬如石間有玉石類,初疑謂石,尋忍可是玉石物時,
前疑即除。(疑除則信是果,忍可是信之因。)信玉石時即生樂欲。(信是其因,樂欲是果。)
悉如慈恩述記六本之下所解。
今決定印可本願攝受之理,(印可之言)因印可故獲得信心。(獲得之言)
獲得信故生慶喜心,故云慶言云印可之言獲得之言也。
言樂言悅喜之言者,樂反對苦,喜反對憂。
大論二十云:身樂名樂,心樂名喜。
歡喜踴躍者,以慶樂二字合付屬文歡喜踴躍。
次釋疑難。
問:合喻云喻捨命後得生彼國語佛相見慶喜何極。此唯合當益,何為現益耶。
答:念佛益固通現當,經文既說發三種心即便往生。即往生者,是現生益。
疏釋之名有生之類。佛觀說之攝取不捨。疏釋之為現生不退。
其當生益非所論限。故今此誓文通合現當益。其喻當益者,即如合喻文。
其合現益者,喻後結勸云:一切行者常做此解,常做此想。
此解此想者,即指生彼國與佛相見慶樂解想。既令行者常作相見慶樂之解想,
豈非合現益。又合喻云,與佛相見慶喜何極,言和即者,無窮即義。
當來相見慶喜即是法性慶喜,如理無極,(經說後生無量壽國快樂無極)故云何極。
今此中云善友相見慶樂無已,已者畢也,棄也。現生貪瞋之中相續慶樂,
畢命為期不永棄廢。故云無已。此亦示現益相續不退,一字一句皆有其由。
問:現生與佛相見義如何。
答:定善義言,眾生憶念佛者,佛亦憶念眾生。又云,眾生願見佛,佛即應念現在目前。
般舟讚云:人能念佛佛還念,凡聖相知境相照。事讚上云:一切迴心向安樂,
即見真金功德身,淨土莊嚴諸聖眾,籠籠常有行者前。並示信心歡喜利益。
豈非現生相見慶樂。然愚禿鈔特就現益慇勤為註示者,為顯經疏本意,何者,
要門定散行者雖有當益,而無現益。(不蒙攝取不捨益故)唯有弘願念佛行人,
獨得現益。故流通廢定散純勸一心持名。疏云,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
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為顯此本意故,特歎念佛現益,
雖合現益非遮當益。真要鈔云:但言即得往生住不退轉者,非遮當往生淨土,
得不退之義。今言即得往生住不退轉之本意者,說顯證得往生現生不退之密意也。
是以為我流之極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