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曰:初地何故名為歡喜?
答曰:如得於初果,究竟至涅槃,菩薩得是地,心常多歡善。
自然得增長,諸佛如來種,是故如此人,得名賢善者。
如得初果者,如人得須陀洹道,善閉三惡道門,見法入法,
得法住堅牢法,不可傾動,究竟至涅槃,斷見諦所斷法故,
心大歡喜。設使睡眠懶墮,不至二十九有,如以一毛為百分,
以一分毛分,取大海水,若二三渧,苦已滅如大海水,
餘未滅者,如二三渧 心大歡喜。菩薩如是,得初地已,
名生如來家,一切天、龍、夜叉、乾闥婆。乃至聲聞、辟支等,
所共供養恭敬。何以故?是家無有過咎,故轉世間道,
入出世間道,但樂敬佛,得四功德處,得六波羅蜜果報滋味,
不斷諸佛種故,心大歡喜。是菩薩所有餘苦,如二三水渧,
雖百千億劫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於無始生死苦如二三水渧,所可滅苦如大海水,
是故此地名為歡喜。
如得初果者,是况聲聞得須陀洹,顯彼菩薩得歡喜地。
初果、 初地通別二惑,所斷雖異,斷道同故。
須陀洹者,即四果中其初果也。言四果者:
一、須陀洹,此云預流。初預聖流,故云預流。
此位頓斷三界八十八使見惑,次下云斷見諦所斷法者,即是見惑,
此見惑者,八十八使,謂於四諦三界有異,欲三十二,
色與無色各二十八,合成八十八使之數。
二、斯陀含,此云一來。欲界九品修惑之中斷前六品,
因後三品一來欲界,故云一來。
三、阿那含,此云不還。斷後三品盡欲修惑,故以不還欲界為名。
四、阿羅漢,此云無生。斷色、無色二界修惑,無生可受, 故云無生。
二十九有者,問:指何等耶?
答:二十五有者:四州、四惡趣、六欲並梵天、四禪、四無色、無想、
五那含,是五那含合為一種,開五那含以成二十九有數耳。
如以一毛為百等者,依其文點可解義理,所言文點可在口傳。
(歡喜地,依《華嚴經》十地品第二十六說:佛子,菩薩始發如是心,
即得超凡夫地,入菩薩位,乃至於如來種中,決定當得無上菩提,
菩薩住如是法,名住菩薩歡喜地,以不動相應故。
《華嚴經疏》說:住歡喜地者,是初地義,以不動相應故者,釋成住義。
一證真理不復失故。二乘異道不能動故。然不動有五:
一、種子不壞名不動,即種性地已上。二、起行不退名不動,
即此初地已上。初地已上,如明分月,日夜增長,善法不退,亦復如是。
三、空有無間不動,即七地。四、無功用不動,即八地已上。
五、究竟不動,即佛地也。
是知歡喜地,為生如來家,為真佛子,滅生死之洪流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