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華經》〈大施品〉之二卷言(曇無讖三藏譯):
願我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無量無邊阿僧祇,餘佛世界,
所有眾生,聞我名者,修諸善本,欲生我界,願其捨命之後,
必定得生,唯除五逆,誹謗聖人,廢壞正法。(已上)
次《悲華》文,如文相者十八願歟,而說名號得生之益,故今引之。
爾者,稱名能破眾生一切無明,能滿眾生一切志願。
稱名則是最勝真妙正業,正業則是念佛,念佛則是南無阿彌佛,
南無阿彌陀佛即是正念也,可知。
次私釋中,稱名以下至言志願十八字者,
《論註》下釋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之《論》文之文意也。
《十住毘婆沙論》曰:有人言:般舟三昧及大悲,名諸佛家,
從此二法生諸如來。此中,般舟三昧為父,又大悲為母。復次,
般舟三昧是父,無生法忍是母。如《助菩提》(《菩提資糧論》)
中說:般舟三昧父,大悲無生母。 一切諸如來,從是二法生。
家無過咎者家清淨故;清淨者六波羅蜜、四功德處、方便、
般若波羅蜜、善慧、般舟三昧、大悲、諸忍,是諸法清淨,
無有過故,名家清淨。是菩薩以此諸法為家,故無有過咎。
轉於世間道,入出世上道者,世間道名即是凡夫所行道,
轉名休息。凡夫 道者不能究竟至涅槃,常往來生死,
是名凡夫道。出世間者因是道得出三界,故名出世間道。
上者妙故名為上。入者,正行道故名為入,以是心入初地,
名歡喜地。
次就《十住毘婆沙論》文: 問:所引文非名號德,唯說菩薩登地之益,
何引之耶?
答:下所引之佛法有無量門等者,明難易之道,讚歎稱名易行之德,
已上文者雖非當用,為明前後,委引之歟。
將又二行同所欣趣,共不退位,即是初地。今明初地見道之相,
最是要須,故廣引之。
此中,言般舟三昧者,《般舟讚》云:梵語名般舟,此翻名常行道,
西國語,此翻名為定。乃至亦名立定見諸佛也。(已上)
又止觀名佛立三昧。
言六波羅密者,所謂六度,一者檀那,此云佈施。二者屍羅,此翻為戒。
三者羼提,此云忍辱。四毘梨耶,此云精進。五者禪那,此云禪定。
言諸忍者,《仁王經》中說為五忍。淨影《觀經義疏》(卷本)釋云:
一者伏忍,在於種姓解行位中,覺觀諸法,能伏煩惱,故名為伏。
二者信忍,初二三地,於無生理信心決定,名為信忍。
三順忍,四五六 地,破相入如趣順無生,名為順忍。
四無生忍,七八九地,證實離相,名無生忍。
五寂滅忍,十地已上,破相畢竟冥心至寂證大涅槃,名寂滅忍。(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