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論中說云。如人唯由發願生安樂土者。
從此下至必得往生。釋往生別時。
此先舉論文,對上成佛故標云二,立破骨目在維一字。
道理往生淨土之法,要須願行具足方得。
但以如來憐懶墮人聞說願行具足得生生退屈心,絕其企望。
乃方便說唯願得生,其實遠生因故,名別時意。
問:唯願往生一向虛說耶。
答:亦實非虛。至下當決之。
(眾生的往生是唯一法藏比丘能成佛之誓願,
眾生不能往生而且不能決定入正定聚,佛誓決不成正等正覺。
今法藏比丘早已成佛,成佛已來於今十劫,號阿彌陀佛。
當知佛無虛願,願不成不成佛之願能成就,全繫於我等必定往生。
法藏比丘從世自在王如來所觀察各佛世界的粗妙人天的善惡,經五劫的思惟。
當知眾生的無力,眾生將無力自行出離三界,何況成佛。
故將往生必具的至心、信樂、願生的三心融會於名號,賜與眾生執持。
眾生於聞知極樂淨土之殊勝,佛願力的救度,應生欣樂往生之想。
聞佛名號之同時,應信知法藏菩薩已成佛,故知佛願已成就。
當信知佛願已成就,就更應信知,我起往生之信念,我往生就已成就。
此乃因佛之願力成就故,於被救度的我機方,只須信受即往生成就。
應信知,南無就是發願,也是回向,阿彌陀佛就是我要成就的正覺。
十八願成就文說:信心歡喜乃至一念,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我起願往生心,一聲 南無阿彌陀佛,應信往生已成,已是不退轉。
此乃我們機方應做而能做的是,應信此乃「唯信獨達」。必定往生之信。)
久來通論之家不會論意。錯引下品下生十聲稱佛。與此相似。
未即得生。如一金錢得成千者。多日乃得。非一日即得成千。
十聲稱佛亦復如是。但與遠生作因。是故未即得生。
噵佛直為當來凡夫。欲令捨惡稱佛。誑言噵生。實未得生。
名作別時意者。
自下解論文義,就中大分有二。
一破他解。二立自義。
初中此文先舉他解。初二句標不會論意,錯引以下正舉他解。
言久來者,群疑二云:百有餘年。
通論家者,智愷製疏弘通攝論,門人稟受增加邪解。
總斥之云通論家也。
不會論意,會謂解會也,論以唯願為別時意。
與觀經願行具足念佛異,不解此異故,云不會。
錯謂錯亂而失理也。(其錯多端,臨文當論。)
與此相似者,謂與此攝論唯願令相似,相似猶言混同而已。
(自力行人以自己的知見,探測佛的智慧功德,猶如瞎子摸象。
瞎子摸象不只不能摸到象的全體,又以其自己所摸到的部分認為是全體。
以自己所知的部分,說是全體,不只無法表示真像,更誤認真像。
以自己的錯誤知見,硬加硬認為是真知,錯誤引導眾生,
使眾生因此而入險境,所謂一盲引眾生,相將入火坑,危害極大。
一個瞎眼的人,自己連走路都成問題了,還帶領著一群瞎子,不死才怪。
我們在佛的智慧之前,連瞎子都說不上,根本沒有資格說佛如何度眾。
佛如何度眾生,那是佛的智慧,我們只能信受,我們只能聽佛的安排。
佛說即得往生,就是即得往生,沒有我們疑問的地方,信受奉行。
不能拿我們凡夫人的積錢存錢的方式來等同佛的智慧神通。
有個比喻說乞丐孩子也可以當國王,並不是乞丐能力廣大,可得以造反成功。
國王看上了乞丐孩子,收為養子,又國王沒有子嗣,所以乞丐兒子順理成章接位。
阿彌陀佛把我當兒子養,收我為兒子,我當然順理成章成為阿彌陀佛。
經上說阿彌陀佛入涅槃後觀世音接,觀世音後大勢至接佛位,就是這個道理。
其實經上也說,這是滿念其眾生的願,其實念佛行者看阿彌陀佛永不入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