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自下正文中。右記為三分。

先初等九字及偈為序分。當卷開章。

此觀經下至依文終。為正宗分。

呈證一章為流通分。當卷文中。

古來分科可者取之,似不可者置而不議。試為科解依識者決。

說偈文二初標偈意見

 

先勸大眾發願歸三寶 

 

此是經釋肝心,先略解文大旨。

此示第十八願玄義。言大眾者十方眾生。

言發願者即三信也。

歸者歸命歸依。乃通三業信(義如下辨)今對發願(信)以指其行,則十念也。

言三寶者,正覺佛體。更窮體論之,則六字果號。

發願歸者。南無之義。

別時門云。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今所謂歸)亦是發願(今所謂發願也)回向之義。

言三寶者阿彌陀佛。釋名門從阿彌陀佛四字人法中,開出三寶是。

此果號者,即是一乘真實教行信證之體。

(阿彌陀佛四字是行,所謂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是南無二字即是信也。阿彌陀三字名義是證也。證行信證於六字名被我是教)

能救苦機之機要法也。

急須舉勸故云先勸。

開說此九字為十四行偈。所以科之云標偈意。

又不但標偈文大意,亦是兼顯疏題之義。

謂既題曰觀經玄義,欲顯急勸濁苦大眾歸入念佛為觀玄義。

故云先勸大眾發願歸三寶也。

如選擇本願念佛集。南無阿彌陀佛,往生之業念佛為本。

愚禿鈔,聞賢者信,顯愚禿心。賢者信內賢外愚也。

愚禿心內愚外賢也。兼顯題義即其例耳。

次別釋之。先者對後。

古記異解,略述其說。

一曰玄義依文相對。依文為後。玄義為先,故下文云。

 此觀經一部之內,先作七門料簡。(七門玄義)

 然後依文釋義。(自筆初解鶙木候解大同此義)

二曰就當卷中,偈與長行相對,長行為後,說偈為先。

 (自筆了鈔及傳同此。上件二解但就釋義以論先後,似未盡義)

三曰在世未來相對。未來為先,在世為後。

 謂如聖道自力教門。在世得道上機為先,未來結緣下機為後。

 今經所說與彼相反,韋提為未來請。釋尊為苦機說。

 在世韋提聞未來說。乃方得益。

 示先末俗,偈言末法之遺跡是。

 (鶙木後解,及觀門義竝同此義,實當文旨)

 

今作三義解先勸辭。

一者自行化他相對。自行為後,化他為先。

 即如偈文中先勸他發願。(道俗時下至合掌禮)

 後自歸三寶。(世尊我 下至涅槃者)明化他為先。

 又如疏末呈證文言,本心為物不為己身。亦以化他為先之義。

 嘗讀菩薩內戒經說。

 以諸菩薩先勸眾生,發願欲生彌陀佛國,為諸戒首。

 何況今師特當弘教化他之運命,宜哉先勸也。

二者定散念佛相對。定散為後,念佛為先。經廢定散專勸念佛。

 釋云雖說定散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此明念佛為淨業先,欲示斯義。(如選擇集異本,言往生之業念佛為先)

 故云先勸。(楷云。先勸之言,表念佛淨業先)

三者解義安心相對。四帖釋義為令稱經。猶不急事。故便為後。

 發願歸佛安心是要,急須勸發。故云先勸。

 無常迅速,一息難還。先勸之意由於此耳。

 言大眾者。別指末法賊害機耳。

 發願歸者,發願是信。(偈中開說之云發金剛志。非說云願入彌陀界)

 歸謂歸依。(偈開說之云歸依合掌禮)亦是歸命。

 (偈中所說一心歸命)歸依歸命通于信行。

 今對發願信故。分之屬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
    jaminpan

    佛學漫談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