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此人既聞此遣彼喚即自正當身心決定尋道直進不生疑怯退心

明聞遣喚進道不退。

言此遣者,即喻釋迦發遣教也。

彼喚者,即喻彌陀本願招喚命也。

言即自正當身心者,當字平聲呼,此喻二尊遣喚勅命的當念佛行者身心,

若無宿善者教命不當身心。(不稱禮念,不當之相。)

宿善開發者,教命當身心,稱禮即正當身之相,意念即正當心之相。

聞當去聲呼,如言茶當酒。(與舉字義相近,字彙,當者承也。)

承當教命於身心也。(斯解不穩)

決定尋道者,上喻釋迦發遣遺教,命云但決定尋此道行。

今此決定尋道之言,喻行者順釋迦命也。

言直進者,上喻彌陀本願招換云汝一心正念直來。

今此直進之言及下一心直進念道而行之言,喻行者信彌陀命也。下言信順二尊意是。

不生疑怯退心者,疑疑慮也。(疑白道狹少,何可度。)

怯畏懦也。(畏懦水火)退卻退也。合法可知。

或行一分二分東岸群賊等喚言仁者迴來此道嶮惡不得過必死不疑

我等眾無惡心相向

此明群賊喚迴之難。

言一分二分者,百步中一二分。

愚禿鈔云:喻年歲時節也。

信本願道相續舉行,經一年二年,喻行(行白道上)一分二分。不必限一二年。

故文置或言也。

東岸群賊等者,準合喻文,則此中含他障自障。

其他障者,喻別解等惡人障難。

其自障者,喻自造罪疑退往生。

今舉他障以攝自障,等字即等其自障也。

上文以字障喻惡獸毒蟲,此中不言惡獸毒蟲,不便作人語喚迴譬故也。

喚言仁者迴來者,喻以輭語障難淨業,迴謂迴顧。

楷云:欲令迴顧退淨願心。

言此道嶮惡不得過必死不疑者,嶮與險同,危也,難也。

山川丘陵不可過者,總名嶮也,白道狹少水火相交,嶮中之嶮,故云嶮惡。

若欲行之到西岸者,不能得過,為水火害必死莫疑,故云爾也。

此正喻外人障難往生道,兼喻自造罪疑退往生也。(非外人喚迴,自喚迴已也。)

言我等眾無惡心相向者,楷云,此喻異學等者詐親含咲,巧言諛媚誘引,欲令入己宗也。

如此等事觸目皆是。讚曰,口說事空,心行怨,如此之人不可近。

近觸耳目見聞此事,誠哉不可近之誡也。

(弘願一法,佛說難信之法,說易往而無人,而唐譯的彌陀經更說,極難信之法,

說極難信之法,又說了三次,可見佛身知,在此法滅之時,要能信入,實在是難。

當知,依時間點,觀經的說法時應於說法華之時,而說阿彌陀經為說法華後。

依法人上人之意,彌陀經則是乘觀經之流通,而明期付囑本意,依此意故說,

觀經既與法華同時,則知彌陀經應在法華經之後而說,且其付屬,既廢定散二善,

而但立持名一法,則義通一代定散為其所廢,如是則此持名法門,一代顯實之極談。

於彌陀經一再說極難信,故可知所喻之群賊,惡知惡見是如影隨形,擾亂行者。

又不只是外在之惡知識的邪知邪見相擾,自身的業力現前,也是屬惡知見等。

其實我們應知道,我們只是凡夫人,除了佛願力的依靠,我們所起的念都是邪見。

四十二章經說:『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與色會,色會即禍生。』

人的意如馬,說心猿意馬,這個意是由第六識的分別,再到第七識的執著的。

由於妄念難除,故不可以任意,所以會擾亂往生心,都會成為惡知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
    jaminpan

    佛學漫談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