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問:所言不退是何位耶?

答:若約攝凡,是處不退;若約攝聖,是行不退。又存平生業成之義。

又依護念不退之意,隱又可有即得往生不退之義者也。

問:今偈頌是明攝聖益,何故有約攝凡義耶?

答:明攝聖益,其意為勸凡夫小聖欲生之心,故攝聖中雖有此文,

其意專在攝凡之益,攝凡夫人佛本意故。

《無量壽如來會》言:今對如來發弘誓,當證(諸應反,驗也)

無上菩提因,若不滿足諸上願,不取十力無等尊。

心或不堪常行施,廣濟貧窮免諸苦。利益世間使安樂,乃至

最勝丈夫修行已,於彼貧窮為伏藏,圓滿善法無等倫,

於大眾中師子吼。(已上抄出)

次《寶積》文中,初之四句《無量壽經》重誓偈中第一行意,

次之三句第二行意,次之四句前所引之第八行意。

就其文中,今對如來者,指世饒王佛,發弘誓者,四十八願。

十力無等尊者,指無上佛果位。言十力者,佛不共德,

見《俱舍論》第二十七,今不出文,粗示大綱:

一、處非處智力,是處知 是處,非處知非處,

此智通緣一切情與非情之境。

二、業異熟智力,此 智分別一切種類業因所感之異熟也。

三、等持等至智力,所謂如實知諸 三昧靜慮相也。

四、根上下智力,謂知有情信等諸根上下相也,言信等者,

信、進、念、定及慧是也。

五、種種勝解力,謂知有情勝意樂別。

六、種種界智力,知諸有情前際無始所成,志性隨眠及以諸法種種相也。

七、遍趣行智力,謂如實知生死因果。

八、宿住隨念智力,謂如實知自他宿住之諸事也。

九、死生智力,知諸有情未來世之此死生彼。

十、 漏盡智力,謂漏盡身所得智也。

又言:阿難!以此義利故,無量無數,不可思議,無有等等,

無邊世界,諸佛如來,皆共稱讚,無量壽佛,所有功德。

次文,同《經》(《如來會》卷下)願成就文,文意可見。

《佛說諸佛阿彌陀三那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言:

第四願, 使某作佛時,令我名字皆聞八方上下,無央數佛國,

皆令諸佛,各於比丘僧大眾中,說我功德國土之善。諸天人民,

蜎飛蠕動之類,聞我名字,莫不慈心,歡喜踴躍者,

皆令來生我國,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 終不作佛。

次文,《大阿彌陀經》文,所舉經名是梵語也。

《貞元錄》(卷二九)云:《阿彌陀經》二卷。《註》云:

上卷題云《佛說諸佛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

亦名《無量壽經》。(已上)

諸、請,那、耶本有異歟。此願含容十七、十八兩願之意,

所謂自初至言之善,第十七意,諸天以下,第十八意。

言蜎飛者,畜生蠢蠢之種類也。蜎,《玉篇》云:於犬於沾二切,蜀貌。

蠕,《廣韻》云:而兌切,蟲動。

同《大經》只云十方眾生,不及畜類,相違如何?

答:誰謂十方眾生之言不及畜類!畜雖不關至心信樂,

是又非無隨分之益,故《大經》云:若在三塗勤苦之處,見此光明,

皆得休息,無復苦惱,壽終之後皆蒙解脫。(已上)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念佛成佛是真宗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
    jaminpan

    佛學漫談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