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等咸歸命 三乘等賢聖 學佛大悲心 長時無退者
請願遙加備 念念見諸佛
此舉歸僧請見佛益。
前歸僧文標舉菩薩(一一菩薩身是)等取二乘。
云眷屬等今具標舉。云三乘也。等者等取凡夫行人。賢義如前。
聖者,妙玄四之二。云聖者正也。(理離空有邊邪名正)真智見理(正理)故名聖人。
問:釋名云。聲聞挾劣,自利闕無利他大慈。
事讚下云自利一身雖免縛,悲心普益絕無功。
灰身滅智無餘ˋ證,今歸二乘請加者何。
答:舊有異解。有曰。今歸安樂聲聞,雖順餘方立聲聞名。實是究竟一乘大士。
傳佛大悲普化十方。是故歸彼請見佛益。
一曰。此局安樂不通餘方聲聞。所歸境似挾。恐失文旨耳。
二曰。今歸應化聲聞。謂處穢土外現聲聞,內是菩薩。(懷大悲心)名為應化。
故今歸彼請見佛益。
此局應化不通實行,所歸猶挾非文旨耳。更有異解。見者擇焉。
今謂安樂及十方國應化聲聞不言之限。實行聲聞弘讚彌陀悲化道者。皆今所歸。
如大本說一切諸佛聲聞緣覺諸菩薩眾咸共歎譽。
(歎譽彌陀大悲光德)即此義也。
不但三乘,今日凡伕念佛行人亦是學佛大悲心眾。(義如下辨)
釋名判之屬眾嚴數。當知通是今所歸境。故今置等言示等取凡夫。
問:若等取凡夫文應言賢聖等。(三乘即是賢聖。凡夫非賢聖故)今言等賢聖。
豈非倒語耶。
答:凡夫人若念佛者,即入聖流非凡眾攝。
大彌陀云。善男善女。聞彌陀聲一時歡喜。衣毛為起淚即出者。皆前世作佛道。
(宿善)若他方佛故菩薩非凡夫。若他方佛者。示與佛等德。
百佛名經歎念佛云。能持佛名,教人持者。彼於一切眾生中為作福田猶如來
何況持彌陀別願德號者。
北本涅槃歎如來云。人中蓮華芬陀利華。
觀經歎念佛行人說人中芬陀利華。
大經釋尊歎言我善親友。此示行人與佛等德。
(讚云。說信心喜其人與如來等)
言故菩薩者。對新學菩薩。
菩薩念佛三昧經十云。若有菩薩,經於無量無邊億那由他恒沙劫常行施。
無體廢,亦求阿耨菩提。所獲功德無量無邊不可等數,不可思議。
然猶不及善男善女但能耳聞念佛三昧王名功德。
此示但聞之德猶超久修菩薩。況持彌陀別願名者。
如觀經說觀音勢至與念佛行人現生為勝友。
此示與彼等覺等德。故菩薩之歎實可信受哉。
既說非凡夫。豈非賢聖耶。為示此義故,云等賢聖耳。
學佛大悲心者,有曰。佛以大悲說諦緣度法。名佛大悲心。
此解恐非今文旨乎。今謂,念佛法名佛大悲心。
說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悲攝諸眾生,即此義矣。
若三乘人,若凡夫人。自行念佛,或教人行,名為學佛大悲心者。
安樂集下卷云。若能展轉相勸行念佛者。當知此等悉名行大悲人。
禮讚偈言,自信教人信,難中轉更難。大悲傳普化,真成報佛恩。
高祖信卷(三末)歎之名,當行大悲益。
他經亦勸大悲傳化。且如大集經第四言。說大悲法名如來業。
況於易行大悲極法,不可不傳以報佛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