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大悲經五云。有善男子善女人等,樂聞法故。有來聽者不為演說,是人則為如來怨讎。

苟志道人可不願乎。長時無退者者。三乘無退可知,凡夫行人亦有此分。

若約現生則四修一

禮讚序云。畢命為期,誓不中止是長時修。

若約當生,般舟讚云。長劫讚佛報慈恩。請願遙加備者。

前請佛加之文不置請願言。今此言請願。

前言冥加,今言遙加。其義差別如向紀辨。

備者。副也,謂副力也。

念念見諸佛者,此亦現生益。

楷云見佛有二。

一眼見。

二心見。

經疏文義有其隱顯。若約顯說。定善眼見。若約隱義,念佛心見。

信知本願所成佛身攝念佛人。是名心見。

如覺經說人民蜎飛蝡動之類見佛光明慈悲歡喜。

蜎飛蝡動微物,豈堪修觀眼見。此唯信知佛光攝取歸佛群生。

名見佛光,即是心見。

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經云。若得聞法信解受持。當知此人即是見佛。

此示心見,可為例證。(如前廣引他經例證)

按偈語勢,正明心見。何者,文既言念念見諸佛。

(楷定記云。今言念念正取心見)

每觸事緣信機信法憶念佛大悲。名念念見佛。

如言不顧水火二河。念念無遺,乘彼願力之道是也。

又事讚云。一切回心向安樂,即見真金功德身。

淨土聖眾諸莊嚴,籠籠常在行者前。(楷引此四句為心見之證)

一切凡夫回自力心歸向安樂世界彌陀。名為見彼如來真身。

故云回心向見真身。此乃心見非眼見事。

故次言,淨土聖眾諸莊嚴,籠籠常在前。以揀眼見也。

既是易行念佛心見,故諸凡夫皆得見佛。

觀念法門示此旨云。一切凡夫但使傾心定有見義,應知。

若眼見,應言入觀見諸佛。

如禮讚云。願佛慈悲示現弟子彌陀身相。導此語已一心正念隨意入觀。

今言念念,豈眼見耶。又若眼見,應請佛加。本經中說因佛力故得見佛身。

觀念門明見佛三昧十有三段。一一舉說阿彌陀佛三念願力外加故見佛即是其例也。

今歸僧寶請見佛益。當知正是念佛心見。

與祖言三朝淨土大師等。為哀愍攝受勸真實信心。入定聚位焉。其義一般耳。

所以正取其心見者,心見乃是佛本願故。

(願文數言聞我名字。未一誓言見我身土。諸佛偏勸聞名心見,未曾證勸眼見觀法。故今正取心見。是一)

今經見佛教正為末俗故。

(眼見是難,與機相違。心見是易,機教相應。今言道俗時眾,言我等愚癡身,與末俗同請見佛益故。取易行聞名心見。是二)

經廢眼見觀行勸持名心見故。

(疏主依之決拚助正。故今廢捨眼件助業正取心見正行。是三)

故今取心見示專念宗耳。見諸佛者,謂見彌陀。

不言彌陀言諸佛者,為顯示彌陀諸佛同體義。

(禮讚事讚觀念法門定善觀等示同體義。其文可見)

由同體故,見彌陀者即見諸佛。文出佛觀。

(見無量壽佛者,即見十方一切諸佛)

若徧舉言彌陀,則同體義難見故。所以言諸佛,示同體義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
    jaminpan

    佛學漫談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