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曰。彌陀淨國為當是報是化也。
從此下至現是報也,問答定判身土分齊,是其問也。
問:先身土後和會者,有何意也。
答:舊異解見者擇焉。今按文意承上成下。云何承上,謂上既明眾生念佛,
願行具足,乘佛願力,得至彼國,未判所至報化何土。若如他解,
應化淨土,則佛願功不足嘉賞,故今承上,定判唯報,以顯佛願利物神德。
云何成下,謂既定報,報土則所謂大乘善根界,二乘小心,何由得發。
此成下文種不生義,彌陀淨國者,身土竝問也。(讀云彌陀之淨國者非也)
報酬報也,酬報無漏願行實因,名報身土。化應化也,出現界內八相成道,
名為化身。其暫變。(如維摩中所說足指按地淨土)長時變。(同居淨土)
共稱為化淨土。
(這裡所說的「足指按地淨土」,出於《維摩詰所說經》,
因佛說隨其心淨則佛土淨,如此舍利弗承佛威神,而起疑問,
遍觀大地,丘陵坑坎,一切不淨,是否當初釋尊發心不淨故,果報不淨:
『菩薩隨其直心,則能發行;隨其發行,則得深心;乃至,隨智慧淨,則其心淨;
隨其心淨,則一切功德淨。是故寶積,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
隨其心淨,則佛土淨。乃至,
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薩心淨,則佛土淨者,我世尊本為菩薩時,
意豈不淨,而是佛土不淨若此?乃至,
舍利弗!眾生罪故,不見如來國土嚴淨,非如來咎;舍利弗!
我此土淨,而汝不見。乃至,
於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時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寶嚴飾,譬如寶莊嚴佛,
無量功德寶莊嚴土,一切大眾歎未曾有!而皆自見坐寶蓮華。』
是眾生心垢障礙故,眼睛無法看到佛的嚴淨土,不是佛發心不淨,
而感不淨的報土,釋尊是因為因緣成熟,故應化到我們這個世界來教化我們,
度脫我們到極樂淨土,這是諸佛出生應化到各世界的最主要目的。
所以親鸞聖人在《正信念佛偈》讚歎釋尊的一開始就讚說:
『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五濁惡時群生海,應信如來如實言。』
這裡的如來指的是釋尊,但是也說十方三世諸佛。
諸佛出世要救度眾生,照理應該救度到自己的國土,這樣才合理。
釋迦牟尼佛也有自己的報土,《悲華經》說釋尊的報土,也在西方。
可是諸佛都共讚歎極樂國土的殊勝,勸其教化土的眾生往生極樂世界。
佛是平等的,沒有為了自己而誤眾生的事,不會要眾生到自己的國土。
為眾生好,所以都共勸眾生往生極樂,因為極樂世界殊勝,成就快。)
答曰。是報非化。
此先判定唯報之義。
謂唯報身報土,非化身化土也。
問:何但言報身報土,不論法身法性土耶。
答:要鈔五乃楷定記,有其異釋,見者擇焉。
今謂法報體一互融,但是隨德異其名耳。願心莊嚴故,報身報土也。
入一法句故,法身佛土也。論註云,相好莊嚴即法身。
今釋文言報法高妙,竝是法報不二之義,但以報化義,是自他異論。
是故今文判定此義,法佛身土,非所論限,故不言耳。
因問綽導二祖,竭力成立唯報非化之義,稟其緒者,無有異辭。
吾祖就報中,更分報化者,寧得無違二祖釋乎。
答:分報化,有其兩重,一約淨穢分別報化。二約真假分別報化。
一約淨穢分別報化者。出穢土中八相作佛,名為化身,同居淨土名為化土。
於界外淨土成佛名報身,其所居土名為報土。二祖判報化,其義在此重。
下引同性經,以證明彌陀是淨土中成佛,唯報非化者是。
二約真假分報化者。界外報身土中,有真實,有權假,真實身土名報身土。
權假身土名化身土。吾祖判報化,其義在此重。二祖總判,吾祖別分。
總別雖異,其義無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