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者,斯等覺悟,皆以安養淨剎之大利,佛願難思之至德也。
次私御釋。
爾者等者,結上文等標彌陀德,領解意也。
言海者,從久遠已來,轉凡聖所修雜修、雜善川水,
轉逆謗闡提、恒沙無明海水,成本願大悲智慧真實、
恒沙萬德大寶海水,喻之如海也。良知:
如經(源信《往生要集》)說言:煩惱冰解,成功德水。
(已上)
願海者,不宿二乘雜善中下屍骸,何况宿人天虛假、邪偽善業、
雜毒雜心屍骸乎!故:
不宿二乘雜善等者,借《論註》言,粗述佛智純淨功德,
《論註》文言見下所引。
故《大本》(《大經》卷下)言:聲聞或菩薩,莫能究聖心,
譬如從生盲,欲行開導人。如來智慧海,深廣無涯底,
二乘非所惻,唯佛獨明了。(已上)
次《大經》文三十偈說,釋迦讚歎有三文段,其中第二佛智難思,
又有二文,是初二眾不測文也。
聲聞等者,是則法說。譬如以下說喻辨之。
二乘等者,問:上文說云菩薩莫窮,今云二乘,如此文者除菩薩歟,
何相違耶?
答:此有二義。一義云:指上聲聞、菩薩二眾謂之二乘,
辟支佛者屬聲聞眾,三乘之眾皆不測故。
一義云:上舉菩薩,不舉緣覺,今出支佛,不舉菩薩,影略互顯。
所顯三乘不測之義趣也。淨影《疏》(《大經義疏》卷下)云:
初有七句之文,明諸聲聞、菩薩不測。(已上)是順初義。
上言聲聞、菩薩二眾,下結二乘,文言道理相 叶者乎!
《淨土論》(《論註》卷下)曰:何者莊嚴不虛作住持功德成就?
偈言: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故。
不虛作住持功德成就者,蓋是阿彌陀如來本願力也。
今當略示虛作之相不能住持,用顯彼不虛作住持之義。(乃至)
所言不虛作住持者,依本法藏菩薩四十八願,
今日阿彌陀如來自在神力,願以成力,力以就願,願不徒然,
力不虛設,力願相府,畢竟不差,故曰成就。
次《淨土論》文。問:此文引上,何重出耶?
答:如已前述,此書 只是要文集也,不痛繁重,依要引之,其旨載上,
其上上文偏載《論》文,今加《註》言,非無差別。